-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估测
- 长度的测量
- 体积的测量
- 面积的测量
- 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 单位换算
-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 特殊测量方法
- 误差分析
- 常见实验操作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 常用仪器的名称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 实验步骤的探究
-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 实验室的安全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表列出空气、NH3(氨气)、CH4、HCl四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
(1)其中既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2)若用右图装置收集NH3(氨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填A或B)。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装满水气体应从________端进入。
(4)若用此图装置除去氢气中混有的HCl气体,则装置内应装的试剂为________。
| 空气 | NH3 | CH4 | HCl |
密度(g/L) | 1.293 | 0.771 | 0.717 | 1.629 |
溶解性 | ![]() | 极易溶 | 极难溶 | 极易溶 |
(1)其中既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2)若用右图装置收集NH3(氨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填A或B)。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装满水气体应从________端进入。
(4)若用此图装置除去氢气中混有的HCl气体,则装置内应装的试剂为________。

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并收集一瓶80m1的氧气,请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按气体导出的顺序连接导管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重要作用。资料显示银、氯化铁、氧化铜也可以代替二氧化锰来做催化剂,乙同学想研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快慢与催化剂种类的关系,请你结合老师的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1之后的其他步骤。(老师建议:每组实验选择15%的过氧化氢溶液10m1,银、氯化铁、氧化铜、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不宜超过2克。)
步骤1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检查气密性;
_________。

(1)甲同学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并收集一瓶80m1的氧气,请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按气体导出的顺序连接导管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重要作用。资料显示银、氯化铁、氧化铜也可以代替二氧化锰来做催化剂,乙同学想研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快慢与催化剂种类的关系,请你结合老师的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1之后的其他步骤。(老师建议:每组实验选择15%的过氧化氢溶液10m1,银、氯化铁、氧化铜、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不宜超过2克。)
步骤1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检查气密性;
_________。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___________。
(2)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

(1)甲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___________。
(2)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
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1)实验室有上述装置,小明选装置B制取氨气,用装置G收集氨气,他应选用装置________(填序号)干燥氨气。
(2)按图Ⅰ连接,烧杯中是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挤压胶头滴管使其中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瓶中就可以看到蓝色的喷泉。按图Ⅱ连接,引发喷泉现象发生的简易操作是________(提示:用物理方法使氨气和烧杯中水接触可引发喷泉)。

(1)实验室有上述装置,小明选装置B制取氨气,用装置G收集氨气,他应选用装置________(填序号)干燥氨气。
(2)按图Ⅰ连接,烧杯中是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挤压胶头滴管使其中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瓶中就可以看到蓝色的喷泉。按图Ⅱ连接,引发喷泉现象发生的简易操作是________(提示:用物理方法使氨气和烧杯中水接触可引发喷泉)。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
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 a中的物质 | b中的物质 | c中收集的气体 | d中的物质 |
A | 浓氨水 | CaO | NH3 | H2O |
B | 浓硫酸 | Na2SO3 | SO2 | NaOH溶液 |
C | 稀盐酸 | 锌粒 | H2 | NaOH溶液 |
D | 浓盐酸 | MnO2 | Cl2 | NaOH溶液 |

A.A | B.B | C.C | D.D |
甲乙是某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两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 M 处于关闭状态 |
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 |
C.甲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D.乙装置N 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 |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测定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图中仪器C的瓶颈上标有刻度。将一定质量的铝片和足量稀硫酸在仪器A中完全反应,产生的H2把仪器B中水压入C中(C瓶原是空的),通过收集相关实验数据可计算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里C装置的作用是____。再通过查得H2的密度,计算出产生H2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利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也可组装一套与该同学具有相同原理的实验装置。你认为应选用图乙装置中的_____。

(1)图中仪器C的瓶颈上标有刻度。将一定质量的铝片和足量稀硫酸在仪器A中完全反应,产生的H2把仪器B中水压入C中(C瓶原是空的),通过收集相关实验数据可计算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里C装置的作用是____。再通过查得H2的密度,计算出产生H2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利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也可组装一套与该同学具有相同原理的实验装置。你认为应选用图乙装置中的_____。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如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选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的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如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选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的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