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 毛泽东(1893-1976)
- 《沁园春·雪》
- 《沁园春·长沙》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请你联系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注]
***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作诗那天正好是***生日,在冬至后的第四天。1962年冬,中国刚经历了三年特大灾荒,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华的浪潮。【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的茫茫冬景,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写,没有象征意味。 |
B.作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熊罴”,“虎豹”“熊罴”都指反动邪恶势力,在诗意上又与冬景相协调。 |
C.作者以在最寒冷的时节独傲霜雪的梅花,象征作者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的精神。 |
D.此诗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进行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进行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 |
阅读下面这首次,完成题目。
忆秦娥 娄山关[注]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忆秦娥 娄山关[注]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时是2月。 |
B.“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
C.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进行勾勒,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
D.“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的像钢铁一般坚固——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
鉴赏点一:赏析词的意象和画面
【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请用词中的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小题2】下片一个“忆”字领起下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作者给出上片“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
鉴赏点二:鉴赏诗词语言
【小题3】词开头中的“独立”能否改为“伫立”?请简要赏析。
【小题4】这首词用词精当,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请用词中的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小题2】下片一个“忆”字领起下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作者给出上片“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
鉴赏点二:鉴赏诗词语言
【小题3】词开头中的“独立”能否改为“伫立”?请简要赏析。
【小题4】这首词用词精当,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精妙用词 | 分析鉴赏 |
万山红遍 |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
层林尽染 | ①“层”字表现出___________,“染”字则活画出_________ |
漫江碧透 |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
百舸争流 | “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
鹰击长空 | ②“击”字准确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 |
鱼翔浅底 | ③“翔”字形容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忆秦娥 娄山关(注)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斗,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即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
D.这是一首雄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
在诗歌中***等青年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 形象特点 |
风华正茂 | ①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② |
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有人认为,***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小题2】在***的诗词中,有两首词既表露他的志向抱负,又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请分析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1】有人认为,***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小题2】在***的诗词中,有两首词既表露他的志向抱负,又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请分析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词的上阕在意象描绘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注],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毛主席自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开头三句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为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得到;“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共享“凉热”。 |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 |
B.词中用语极富表现力,如“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
C.本词末尾作者以问句作结,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一问的巧妙回答。 |
D.作者塑造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