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 毛泽东(1893-1976)
- 《沁园春·雪》
- 《沁园春·长沙》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念奴娇·井冈山
***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奋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
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
C.“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
D.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
下面对***《贺新郎》一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贺新郎·赠杨开慧
(***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稍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贺新郎·赠杨开慧
(***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稍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A.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片及下片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绵长情意,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因而整首词的基调是哀婉的。 |
B.这首词的下片写诗人准备奔向革命征程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人热切期望着将来夫妻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的美好愿望。 |
C.《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但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
D.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巧妙地进行了整合。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小题2】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咽”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忆秦娥·娄山关①
***
西风烈②,长空③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④,喇叭声咽⑤。雄关漫道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底中央红军重新攻占娄山关之后。娄山关:在遵义市之北,是从贵州入四川的要道。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辽阔的天空。④碎:碎杂,碎乱。⑤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⑥漫道:徒然说,枉然说。【小题1】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小题2】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咽”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句,而***笔下的秋却与古人笔下之秋不同,一扫悲愁之气,充满了昂扬志气,慷慨情怀。请结合《沁园春·长沙》分析***笔下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2)这首词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忆秦娥•娄山
一九三五年二月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凜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
B.上阕前两句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色调暗淡冰冷的清晨图景,其用同造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
C.“马蹄声碎”刻画出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写军号声短促、急骤,这两句让人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
D.“漫道”的意思是“漫漫长道”,它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不能逾越。这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分析。
菩萨蛮·大柏地(注)
一九三三年夏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慶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北部30公里的地方,1929年1月,***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前两句从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黄昏图。 |
B.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却没有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
C.上阙从空中景象写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到处闪烁着绮丽的暮色。 |
D.下阙起首两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着祖国河山,显得分外美丽。 |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
C.“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一反问句,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
D.下阕“忆”后几句写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概括了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的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___。
【小题3】“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_。
采桑子 重阳①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动,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雨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上阕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为黄花,所噢之气为香气,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喜悦心情。 |
B.本词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和地点,全词表现了词人在革命事业初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
C.本词表现了***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信念坚定,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
【小题3】“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