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 毛泽东(1893-1976)
- 《沁园春·雪》
- 《沁园春·长沙》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2】对“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在空缺处填上相应诗句。【小题2】对“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干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C.万类|霜天‖竞|自由 |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如“沁园春”。词可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阙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对该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该词的写作特色的赏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4】(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词的上阕中的“看”字有何妙处?
【小题5】(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
A.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抒情;下阕忆往事,重在抒情言志。 |
B.上阕中“谁主沉浮”的理性诘问,反映了***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 |
C.追忆往昔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一事是在与今游同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 |
D.下阕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等情状,显现出了词人当年的豪迈气概与战斗精神。 |
A.这首词的上阕移步换景,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
B.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
C.风格即人。这首词既具壮丽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正是青年***的光辉写照。 |
D.***虽然一反古诗词的悲秋情调,写乐景抒豪情,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 |
【小题5】(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读史
***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小题1】上片写到了人类历史的几个阶段?请结合诗句总结。
【小题2】“流遍了,郊原血”说明了什么?
【小题3】“歌未竟,东方白”有什么含意?
贺新郎·读史
***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小题1】上片写到了人类历史的几个阶段?请结合诗句总结。
【小题2】“流遍了,郊原血”说明了什么?
【小题3】“歌未竟,东方白”有什么含意?
虞美人 枕上
***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小题1】关于《虞美人 枕上》一词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词与***的《沁园春 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小题1】关于《虞美人 枕上》一词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 |
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
阅读《沁园春 长沙》,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这片词描写的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小题2】这片词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题1】这片词描写的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小题2】这片词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回答问题。
2.“挥鞭”这一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的性格是什么。
浪淘沙 北戴河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该词作于1954年夏)
1.作者由秦皇岛外壮阔的海景联想到了什么?2.“挥鞭”这一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的性格是什么。
下面各项对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 |
B.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动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 |
C.***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它借用旧体词的形式,因此,它属于古代诗歌。 |
D.先秦历史散文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