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毛泽东(1893-1976)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 闻一多(1899-1946)
- 《红烛》
- 《死水》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
【小题2】简要分析“记住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口供[注]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注]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死水》初版本分为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带有序诗的性质。【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我不是什么诗人”,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这一职业的否定,因为诗人只爱“白石”“青松”等自然意象,而他还爱“英雄”“国旗”。 |
B.“鸦背驮着夕阳”是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是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驮”“织”二字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C.全诗对比强烈,第一节作者从各个方面表现其爱国情怀;第二节是作者“供述”的补充,是对自己另一面的自我揭露。 |
D.本诗句式大体整齐,音律和谐,一改新诗闲散的形式,朗朗上口,与《红烛》等诗颇不相同。 |
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题2】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叉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两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
C.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彻底地反映了作者绝望的心情。 |
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请思考下列问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距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3)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何作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距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3)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何作用?
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