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 毛泽东(1893-1976)
- 《沁园春·雪》
- 《沁园春·长沙》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
***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这首词是***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
【小题1】这首词作为临别时赠给妻子的诗作,是如何体现儿女之情的缠绵的?
【小题2】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贺新郎
***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这首词是***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
【小题1】这首词作为临别时赠给妻子的诗作,是如何体现儿女之情的缠绵的?
【小题2】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说说词的上片中“堆”“数”二字的好处。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枕上
***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高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大概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小题1】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说说词的上片中“堆”“数”二字的好处。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点二:鉴赏文章的炼字艺术
【小题1】“可是怎么敢看呢?”这句话中的“敢”字用得很好,为什么?
【小题2】“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这句话中,“无赖”能否换成“无聊”?为什么?
【小题1】“可是怎么敢看呢?”这句话中的“敢”字用得很好,为什么?
【小题2】“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这句话中,“无赖”能否换成“无聊”?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小题2】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这是现代诗歌,但不是新诗,因为新诗在形式上是新的,而《采桑子·重阳》仍然是宋词的形式。 |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
D.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小题2】这首词描写了海景,意境阔大、雄浑。从词中找出一例营造出这种意境的意象加以分析。
浪淘沙·北戴河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
【小题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小题2】这首词描写了海景,意境阔大、雄浑。从词中找出一例营造出这种意境的意象加以分析。
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通过描绘湘江秋景,词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句子,有关“怅”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失意”,认为“怅”字表达了词人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惯怅感慨”。你是如何理解的?“怅”字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1】通过描绘湘江秋景,词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句子,有关“怅”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失意”,认为“怅”字表达了词人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惯怅感慨”。你是如何理解的?“怅”字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不同于传统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
D.一个“独”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
鉴赏点一:赏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1】第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章引用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1】第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章引用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
B.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内心十分焦虑,思虑着中国革命将由谁来掌舵。 |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
D.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