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毛泽东(1893-1976)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梁实秋(1903-1987)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杨朔(1913-1968)
- + 唐弢(1913-1992)
- 《同志的信任》
- 《像鲁迅学习》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张爱玲(1920-1995)
- 戴望舒
- 陆蠡
- 蔡元培
- 梁斌
- 冯至
- 穆旦
- 何其芳
- 卞之琳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
唐弢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的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
“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
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
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的奔向天涯。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士,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竞有这种思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着大雪。
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跟随的小奚奴捧着个酒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二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彦①。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彦寂寞地凝望着,舌底压住了一句话:“没有水便没有桥。”
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融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
一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
“这三个人②走得真快!”
黄承彦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
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③兵败白帝,黄承彦再度在鱼腹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他在山坡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嘹望,一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④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彦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带你从生门出去吧。”
“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
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
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于无地的时候。痛哭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籍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
桥。
你猜的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的沦入水底。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选自《落帆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10月版)
[注]①黄承彦:诸葛亮的岳丈。②三个人:刘备、关羽、张飞。③适间的来客:刘备。④带兵的书生:陆逊。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追赶刘备时被诸葛亮的“八阵图”逼得走投无路,守阵之人正是黄承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纵观全文,谈谈标题“桥”的内涵和作用。
【小题3】文中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桥
唐弢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的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
“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
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
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的奔向天涯。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士,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竞有这种思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着大雪。
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跟随的小奚奴捧着个酒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二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彦①。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彦寂寞地凝望着,舌底压住了一句话:“没有水便没有桥。”
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融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
一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
“这三个人②走得真快!”
黄承彦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
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③兵败白帝,黄承彦再度在鱼腹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他在山坡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嘹望,一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④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彦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带你从生门出去吧。”
“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
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
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于无地的时候。痛哭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籍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
桥。
你猜的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的沦入水底。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选自《落帆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10月版)
[注]①黄承彦:诸葛亮的岳丈。②三个人:刘备、关羽、张飞。③适间的来客:刘备。④带兵的书生:陆逊。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追赶刘备时被诸葛亮的“八阵图”逼得走投无路,守阵之人正是黄承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我”与朋友谈起桥的故事,既呼应了标题,点出了全文叙述说理的对象,同时又领起下文对“桥”的联想,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
B.第八段末句的描写非常精彩,余晖、归鸦、山岗、飘绿的杨柳、三三两两的人家,营构了一幅清新自然、闲适淡雅的优美画面,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
C.文中两次写到“这三个人走得真快”,这句话既写出了黄承彦对刘关张三人友谊深厚、事业辉煌的羡慕,也隐含有对自己随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叹息。 |
D.作者由一座座普通的桥联想到一座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小木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再引申出哲理;全文由具体到抽象,叙议结合,逐层深入,脉络清晰。 |
【小题3】文中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