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①(其一)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②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①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当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两首诗。同年,南宋灭亡。②《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小题2】诗人的“中国梦”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①(其一)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②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①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当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两首诗。同年,南宋灭亡。②《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只能垂泪,写足了对朝延的失望、怨愤之情。 |
B.诗歌中间四句从社会方面揭示了自己逢人垂泪的原因,深沉凝重,引人深思。 |
C.《下泉》诗传唱千年,但曹国人民那样的痛苦却从未断绝,可见万古兴衰治乱是相似的。 |
D.“日”喻指皇帝, 宋恭帝近在临安, 犹可望见, 而朝廷风雨飘摇,结局将如何呢?天高难问。 |
【小题2】诗人的“中国梦”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春日杂题
陆 游
野水如棋枰,所至各成村。
炊烟出茅屋,碓①声隔柴门。
树阴同戏儿,多已长子孙。
安居无暴敛,何以报国恩?
注:①碓duì,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
【小题1】请简要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陆 游
野水如棋枰,所至各成村。
炊烟出茅屋,碓①声隔柴门。
树阴同戏儿,多已长子孙。
安居无暴敛,何以报国恩?
注:①碓duì,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
【小题1】请简要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zé):狭窄。
【小题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zé):狭窄。
【小题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乾坤”既指天地,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出了仕途的险恶、朝廷的腐败以及国土的沦丧。 |
B.“病入中年日月遒”的“遒”字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遒”字意思一样,是“迫近”的意思,也是“终了”之意。 |
C.颈联用“百战铁衣”借代身经百战的将士,以“五更画角”借代战事不断,这些情景或许只是作者梦中或是想象的。 |
D.陆游的好友刘应时曾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这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近似于杜甫的诗歌风格,正好印证了刘的评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②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几句在言语间流露出词人几多惆怅。
【小题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②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词开篇从风俗民情入手,于哀怨中带嘲讽,“无端风雨”即喻时局未稳。 |
B.西园是北宋都城汴京西门之外的琼林苑,词人以梦到西园来表现愤懑之情。 |
C.“青韭堆盘”化用苏轼“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的典故,而反用其意。 |
D.“却笑东风”数句暗喻朝廷苟安享乐,使志士年华虚度,忧愁似连环难解。 |
【小题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小题2】《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
【小题2】《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①
文天祥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②《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③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注】①满江红: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俘北上,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于大都几年后作此词。②后山: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是曾巩的学生,曾写《妾薄命》诗,表达对曾巩的仰慕和悼念。③乐昌:陈朝乐昌公主,陈将亡时,与丈夫击破铜镜各执一半,陈亡,乐昌为杨素所有,后仍与丈夫“破镜重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词作上片用“肌玉”“泪珠”“花钿”等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美人形象,表现了词人的爱国热情,形象生动。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满江红①
文天祥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②《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③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注】①满江红: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俘北上,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于大都几年后作此词。②后山: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是曾巩的学生,曾写《妾薄命》诗,表达对曾巩的仰慕和悼念。③乐昌:陈朝乐昌公主,陈将亡时,与丈夫击破铜镜各执一半,陈亡,乐昌为杨素所有,后仍与丈夫“破镜重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开头两句暗指作者被囚于燕京已很长时间了,“捱”字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与痛苦。 |
B.“曲池合,高台灭”两句写出曲池、高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
C.“妾身元是分明月”表明作者心志,虽然巨变后不少人侍奉新朝,但作者却不事二主,宁折不弯。 |
D.词作最后两句为抒情,作者希望宋王朝能像乐昌公主的铜镜一样,破碎之后终得重圆。 |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人托物传情,寄诗表意。说自己独自归,实际是在说朋友独居天涯,将彼情作己情。
【小题2】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请简要分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含蓄蕴藉,委婉道出自己“惆怅”,表达出惆怅之情却并未明说惆怅之因。 |
B.诗中三四句描写梅花,言雪之大梅之白,暗示梅花生存环境恶劣,以此反衬梅花的坚贞与洁白。 |
C.落日、寒鸦,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也表现出诗人徘徊时间之长和惆怅之深。 |
D.折物相赠是亲朋之间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诗人传达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有对朋友的安慰。 |
【小题2】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题1】“春蚕食叶”喻指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赏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题1】“春蚕食叶”喻指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凉”字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 |
B.“鹏北海,凤朝阳”描摹出廓之的满怀豪情。 |
C.词作多处用典,体现了辛词“掉书袋”的特点。 |
D.送别词作往往情感感伤,本词格调豪迈昂扬。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望庐山
张辑
迢递关山身历遍,烟霞胜处曾游。九江江畔系孤舟。匡庐①如画里,南望插天淳。
瀑布香炉齐五老②,层层爽气陵秋③。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④,我与谪仙俦。
(注)①匡庐:庐山,②香炉,五老:庐山山峰。③陵秋:衰飒的深秋。④卜:卜居,择地而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词人想在神奇秀美的庐山择地面居,表明词人对庐山的赞美、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题2】“何須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我与谪仙俦”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临江仙·望庐山
张辑
迢递关山身历遍,烟霞胜处曾游。九江江畔系孤舟。匡庐①如画里,南望插天淳。
瀑布香炉齐五老②,层层爽气陵秋③。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④,我与谪仙俦。
(注)①匡庐:庐山,②香炉,五老:庐山山峰。③陵秋:衰飒的深秋。④卜:卜居,择地而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临江仙”是本词的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决定了词的格式,“望庐山”是词的题目。 |
B.本词写词人乘船过九江、停船望庐山的见闻感受: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说理。 |
C.词人游遍名山大川,对于一般的山水已不觉新奇,望庐山却有“如画”的感觉,先抑而后扬。 |
D.词人写香炉峰上瀑布溅起的水花与五老峰齐平,并以庐山秋意衰筑反衬了登山的高昂兴致。 |
【小题2】“何須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我与谪仙俦”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