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B.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C.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D.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酒税:征收盐酒税捐,此处指市场管理的小官。
B.颜子是指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文中引用了《史记》中的故事,孔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谴是指降低官职,被贬职。表示降职的文言词语还有贬、谪、迁谪、左迁、左除等。如文中“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中的“谪”。
D.先人是指祖先,古人。常指已死的父亲。如王安石《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先人”即指仲永死去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规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长寿
B.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清楚
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  高尚
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 推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 则群聚而笑之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可以忽哉 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明白地记载了诸侯们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情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小题5】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6】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①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①

(宋)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②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流浸灌,与海相   若:比较
B.东西一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C.人有遇不之变 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D.将何往而非 病:忧愁,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览观江流之胜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盖亭之见,南北百里  若属皆且为
C.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 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描写“江流之胜”落笔,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出论,围绕“快哉”二字着墨。
B.全文以“快哉”起,以“快哉”结,借题发挥,赞赏谪居生活中的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亦有自慰之意。
C.作者凭吊赤壁古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点明“快哉”二字出处,又增添了怀古的内涵。
D.文章气势奔放,笔力雄壮;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小题4】被贬黄州后,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玉、元春等人也曾为大观园中的主要景观命名。下列各项中景观与命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中……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沁芳亭)
B.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怡红院)
C.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稻香村)
D.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蘅芜苑)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6】本文作者苏辙在文末提出了“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见解,表明了自己对快乐的认识,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而《论语·述而》中,孔子也曾表明了自己的快乐所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简要分析二者快乐内涵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
D.佐当寇之韩、魏 佐:协助、辅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五倍之地   不赂者赂者丧
D.而乃贪疆场尺寸利    子孙视不甚惜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颈联采用反间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D.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E. 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小题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③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④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 mǐn miǎn:努力。②梭:悔改之意。③沛然:盛大的样子。④驰骤:比喻用力地追。
【小题1】可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乎B.哉C.夫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轼认为陶诗的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己很难企及。
C.苏轼认为陶渊明为人“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陶渊明临终时的感叹让苏轼深以为然,遗憾自己病重不久于人世。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才想用晚年的光景比附陶渊明其人,难道有人会相信吗?
B.竟然想凭借晚年时期的水平自比陶渊明,能有人相信吗?
C.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
D.竟然想在晚年时效仿陶渊明的做法,怎么会有人相信呢?
【小题4】分析第②段转录苏轼信中的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一舍 一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B.皆可指数 指数:用手指数出。
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斜视,带有高傲的意思。
D.窃会计之余功  会计:征收钱粮等公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背,取之于蓝青于蓝。
B.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物伤性 不赂者赂者丧
D.照以明月 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小题4】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③,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③谯: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 审:慎重
B. 今遗黎既残酷 被:遭受
C. 遂使戎狄乘 衅:间隙、破绽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 市:交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违此二者,求成功  未能定秦,狼狈
B. 人有奋击志 不胜犬马怖惧
C. 梁武志并吞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 帝以逖豫州刺史    故人争之用
【小题3】祖逖在得到晋元帝任用后,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增强实力?请分条概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2)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 轩 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部使者府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府门  败:冲毁
B. 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用
C. 旦则复出职 营:谋生
D. 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 易穷饿不怨  潦水尽寒潭清
C. 假部使者府居 斧斤时入山林
D. 而不害学    见笑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分享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