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长寿
B.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清楚
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  高尚
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 推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 则群聚而笑之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可以忽哉 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明白地记载了诸侯们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情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小题5】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6】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①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9 01: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术策五

(宋)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上之人之则惧   刑:刑法
B.坏堤防、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 蹙:通“蹴”,踩、踏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为声
B.因其入而导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 定乎内外
D.顺适其意也    有杀身成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5处)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__________)
(3)西山之白云(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B.波流浸灌,海相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C.昼舟楫出没于其前/此人之变也
D.夫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小题4】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