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③,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③谯: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 审:慎重
B. 今遗黎既残酷 被:遭受
C. 遂使戎狄乘 衅:间隙、破绽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 市:交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违此二者,求成功  未能定秦,狼狈
B. 人有奋击志 不胜犬马怖惧
C. 梁武志并吞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 帝以逖豫州刺史    故人争之用
【小题3】祖逖在得到晋元帝任用后,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增强实力?请分条概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2)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4: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本语段作者是_______,号________。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风云开(__________)    (2)心骇目(___________)
(3)昔楚襄王宋玉、景差(___________)(4)会计之余功(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4】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城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子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

选段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墨竹赋》(宋)苏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B.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C.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D.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
A.苏洵、苏轼、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B.“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C.“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车过腹痛”,出自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此典是,曹操与桥玄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笑之语。苏轼用这典故是为了说他与文与可关系密切,才会写这篇文章来记载二人的戏笑之语。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本文详细回忆了文与可的生平事例,并阐述文与可的画论,表现了文与可的品德个性。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选段一,作者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C.《墨竹赋》,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D.与可画竹,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与可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_)(2)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_)(3)使其中不自得(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特殊的一项:
A.心骇目B.亦足以快世俗
C.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D.将户瓮牖
【小题3】翻译句子: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小题4】第1、2段中揭示苏轼命名“快哉”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以第一段中原文回答);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最赞赏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量为己必俗患(___________)(2)子瞻既而学成(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C.不见老人衰惫气//……苏历、乐毅徒通其意
D.谁肯信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小题3】下列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将集而并录之 / 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C.今将集而并录之/ 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小题5】概括苏轼“深服渊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