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B.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C.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D.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酒税:征收盐酒税捐,此处指市场管理的小官。
B.颜子是指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文中引用了《史记》中的故事,孔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谴是指降低官职,被贬职。表示降职的文言词语还有贬、谪、迁谪、左迁、左除等。如文中“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中的“谪”。
D.先人是指祖先,古人。常指已死的父亲。如王安石《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先人”即指仲永死去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规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3 06: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将归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见之意。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闻。
D.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其一二 志:记住、记得
B.然后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兼:并列、并行
D.未有不为者    病:问题、毛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复遗诸子     夫夷近,则游者众
B.仁者见之以为仁 请事语矣
C.学于古训,有获  度我至军中,公
D.汝以予为多学识之者欤   坐假寐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些书并践行(书中道理),我的后代们就差不多(很好了)
B.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我们(农民)并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只是能滋养它们而且不伤害它们的本性罢了
C.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喜好仁德却不好好学习,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
D.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
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小题4】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适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 庐 , 为 环 堵之 室而 居 之。 然 后追 求 颜氏 之 乐, 怀 思东 轩, 优 游以 忘 其老 。 然 而非 所 敢望也
(有删改)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小题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小题4】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以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苏辙《孟德传》)

注①退卒:逃兵。 ②自告者:自首的人。

【小题1】选出“以”字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 )( )。
A.其衣易一刀十饼B.携入山C.德不顾死
D.此入山二年而不饥E.德具道本末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小题3】说明作者将“世之君子”与孟德进行对比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