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 苏辙(1039-1112)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 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袝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讣于乡曰 讣:报丧 |
B.被服饮食,虽窭必修 修:置办 |
C.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 敕:命令 |
D.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适:出嫁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mǐn)勉:努力。【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 B.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凡:一共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 D.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 每:每次 |
A.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失向来之烟霞 |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转徙于江湖之间 |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歌以赠之 |
D.岂独好其诗也哉 其间旦暮闻何物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________)(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__________)
(3)以阴助其急(_________)(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_______)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
【小题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予兄子瞻①,谪居海南。四年②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汉息曰:“吾皆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
C.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
D.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
A.谪:封建时代特指吏降职或流放。 |
B.讣:指讣告,报丧的文字,用以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
C.太学:古代设立在地方,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D.伯: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 |
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 |
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之势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 |
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苏轼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 |
D.由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有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 |
(1)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2)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巢谷传(节选)
苏 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①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②。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间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③,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④,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日:“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普,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盲而行其志也。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⑤?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华》)
(简注)①里校:当地的私墊。里乡里这里指当地、地方上。②金石交:形容友谊像金石那样坚固。③浮沉里中:在家乡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浮沉,形容生活不安定。④诵言:公开说。诵,通“讼”公开。⑤发之:表彰他。发,表彰。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了巢谷的两件典型事例,表彰了他的志节和贤德,讽刺了世态的炎凉。文章通过巢谷的言行,刻画其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也对深化主题颇有裨益。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谷素多力(__________)
(2)会泸州蛮乞弟扰边(__________)
(3)顾妻子不免寒饿(__________)
(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__________)
(5)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__________)
(6)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句中所提“予兄子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中“不自意全”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 | B.没有把自己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君莫使遗之者。
(2)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开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革除 |
C.始速祸焉 速:招致 |
D.视秦无异也 视:比较 |
A.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患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B.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是以卒自弱 |
C.①斯用兵之效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 |
D.①至丹以判卿为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苏洵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 |
B.苏洵所说的“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韩国、魏国和赵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不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
C.苏辙在《六国论》中认为,当时的天下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修韩亲魏以摒秦”。 |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因果: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①薄言采之 薄言:___________
②薄言有之 有:___________
③薄言掇之 掇:___________
④薄言捋之 捋:___________
⑤薄言袺之 袺:___________
⑥薄言襭之 襭:___________
⑦多博村酤劳苦辛 酤:___________
⑧闭廪归来真了事 廪:___________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难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
A.常为之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其孰能讥之乎 |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