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 苏辙(1039-1112)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劫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优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
B.劫而从之 劫:胁迫 |
C.上者优之以爵禄 优:赞颂 |
D.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 尤:归咎 |
A.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于中闺 |
B.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吾之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
A.周秦相距不远,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
B.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并按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
C.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但作为策论,本文结构严谨,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
D.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
士 大 夫 为 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 岂 在 是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
《古今家戒》叙①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②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③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④。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
(注释)①叙:序。②恻恻:诚恳的样子。③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④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者引之 引:引导 |
B.以致其意 致:表达 |
C.吾病焉 病:忧虑 |
D.以遗天下之人 遗:失去 |
A.焉 也 固 哉 |
B.也 焉 则 哉 |
C.也 哉 则 焉 |
D.焉 哉 固 也 |
【小题4】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营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兹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
B.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
C.兹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
D.遂相与营之 营:建造 |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
【小题4】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节选自《陶徵士诔》东晋·颜延之)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章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昭明文选·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统)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谷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北宋·苏辙)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小题1】对下列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不好弄 弄:嬉戏 |
B.井臼弗任 臼:舂米 |
C.忽值弘送酒至 值:适逢 |
D.与物多忤 忤:对视 |
A.于是乎远 / 郁乎苍苍 |
B.日造渊明饮焉 / 于是余有叹焉 |
C.子为我志之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D.然其诗质而实绮 / 蟹六跪而二螯 |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
B.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
C.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
D.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
A.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
B.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
C.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
D.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
A.《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
B.《昭明文选·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
C.《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
D.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3)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志其一二 志:记住、记得 |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
C.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兼:并列、并行 |
D.未有不为病者 病:问题、毛病 |
A.将复以遗诸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仁者见之斯以为仁 请事斯语矣 |
C.学于古训,乃有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坐而假寐 |
A.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些书并践行(书中道理),我的后代们就差不多(很好了) |
B.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我们(农民)并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只是能滋养它们而且不伤害它们的本性罢了 |
C.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喜好仁德却不好好学习,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 |
D.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 |
【小题4】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
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
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
C.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 |
D.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
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
A.这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见之意。 |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
C.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闻。 |
D.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
(1)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
【小题3】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小题4】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曹操、曹丕、曹植 | B.苏洵、苏轼、苏辙 |
C.班彪、班固、班超 | D.孙武、孙膑、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