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 苏辙(1039-1112)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
B.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
D.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偷窃 |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名:归罪,责备 |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泰 摈:排斥,抗拒 |
D.以阴助其急 阴:暗地里,暗中 |
A.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悟已往之不谏 |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故曰:至人无己 |
C.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处涸辙以犹欢 |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A.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B.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诸侯已自困矣。 |
C.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D.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A.作者针对六国灭亡的历史深入思考,认为六国应该会有可以保全自己的策略。 |
B.苏辙立足于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点,从战略上对诸侯形势进行了详明的辨析。 |
C.苏辙批评的对象只是齐、楚、燕、赵四国,说他们目光短浅,贪图尺寸之利。 |
D.文章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论证精辟,观点明晰,在结尾表示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
(1)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2)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曾任门下侍郎,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六句采用反问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
B.“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苏辙《六国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A.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
C.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
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小题4】两段选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
B.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
C.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
D.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
A.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
B.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
C.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
D.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君术策五
(宋)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之人刑之则惧 刑:刑法 |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
C.观其激作相蹙 蹙:通“蹴”,踩、踏 |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
A.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而为声 |
B.因其所入而导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 定乎内外之分 |
D.以顺适其意也 有杀身以成仁 |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二)①
苏辙
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②,懒学谀张缓两腮③。
知有四翁④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注)①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②“东阁”,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李商隐谒见令狐陶而不得见,写下“东阁无因再得窥”句。③“缓两腮”即缓颊,指婉言阿谀。唐代张说由直言变为阿谀奉承。④指汉初隐士“商山四皓”,初避秦乱隐居,后为汉效力。【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曾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故说“虚署”;“怪”字很自然地转到写“不来”之因。 |
B.“自知”二字很有分量,意谓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 |
C.商州是四皓隐居之地,至宋代还有遗迹,作者虽未到商州赴任,但认为当地并不缺乏人才。 |
D.这首诗感情淡然,善于运用典故,用语很婉转,含蓄蕴藉,不露不张,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 |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小题1】依据文意,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B.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C.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D.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A.执事:古代官吏身边的侍从;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
B.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
C.宫阙:指古代皇太后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 |
D.翰林: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
A.文章开始引用孟子的话和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论述“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的观点。 |
B.作者之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沉没下去,他想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
C.在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 |
D.作者为了自己能够拜见韩太尉,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 |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
B.有度而迟迟:迟钝 |
C.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狃:贪图 |
D.皆难卒谋也卒:终于 |
A.若因旧楚之饶 因其震而压之 |
B.以兵入吴境 以问贾诩 |
C.虽未即降 虽以天威临之 |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古之习于兵者 |
【小题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 | B.刘晔 | C.栾武子 | D.魏文帝 |
【小题6】《论语·述而》中有:“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读了《贾诩》(节选),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