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 苏辙(1039-1112)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首联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
B.颔联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连夜雨毁坏了场圃,“一竿晴日”的明媚景象,一解邻人之焦虑。 |
C.颈联写做饭备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急炊”“多博”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体贴。 |
D.尾联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闭廪”二字交代新麦已经收入粮仓。 |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
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天圣”就是年号。 |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试者称为“状元”。 |
C.“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
D.“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都没能查明真相,而苏涣去后,便为其洗雪了冤情。 |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他的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张宗的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
(1)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曾任门下侍郎,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句说游览西湖如梦一般,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快乐。 |
B.五、六句采用反问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
C.“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
D.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
【小题2】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孟德传
苏辙
①孟德者,神勇①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戌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为侯者所执。德具白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有删改)
注释:①神勇\禁卫军的军营。【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德具白本末(__________)
(2)而其色见于面颜(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神勇之退卒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B.以其子与人/德以不顾死 |
C.凡猛兽类能识人气/大类女郎也 |
D.人望而知之/拔剑切而啖之 |
【小题4】作者称孟德为“有道者”,请结合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议论,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
苏武 司马迁 文天祥 孟子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日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杜门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的世态和诗人的孤独之感。 |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
【小题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小题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①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
【小题1】本文的标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的意思是:
【小题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_____)
(2)癯而实腴(_______)
(3)性刚才拙,与物多忤(______)
(4)渊明临终,疏告俨等(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葺茅竹而居之 其诗质而实绮 |
B.以图史为园囿 以遗后之君子 |
C.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 沛然如川之方至 |
D.其为我志之 其必有以处之矣 |
【小题5】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都谈及陶渊明,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6】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