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曾任门下侍郎,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句说游览西湖如梦一般,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快乐。
B.五、六句采用反问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C.“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E. 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小题2】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长桥卧波,未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栗深林兮层巅
D.青海长云雪山
A.渔夫樵父之舍,皆可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忽魂悸魄动
B.娘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D.成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内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今家诫》叙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谏,否则去。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食奔食喜。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有改动)
(注)①叙,即序,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泂,远。潦,指活水。食奔食喜(fēn/chì),蒸饭、烹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就利也 果:果敢
B.不贤者不也 强:勉强
C.能其业 就:得到
D.特患无以之耳   发:阐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辙少读书 吾尝终日思矣
B.为之号令戒之   奉宣室何年
C.可谏,否则去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D.虽广天下可也   去今墓而葬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D.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天圣”就是年号。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试者称为“状元”。
C.“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D.“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都没能查明真相,而苏涣去后,便为其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他的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张宗的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