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
【小题1】本文的标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的意思是:
【小题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_____)
(2)而实腴(_______)
(3)性刚才拙,与物多(______)
(4)渊明临终,告俨等(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葺茅竹居之 其诗质实绮
B.图史为园囿 遗后之君子
C.子瞻仕,其出入进退 沛然如川方至
D.为我志之 必有以处之矣
【小题4】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苏轼的书信,有什么作用?
【小题5】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都谈及陶渊明,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6】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11:1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隋 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自去 信:放任
B.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C.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以前,过去的
D.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无聊:贫穷无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勇气闻于诸侯
C.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而独死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
(2)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小题4】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居赋(并引)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计,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于谁处?寄籍颍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阡。我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选自苏辙《栾城集》)
(注释)①卜居:选择地方居住。②裒(póu):积攒,积聚。③庚壬:西北方向。④瞿昙(qú tán):释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自筠雷 迁:调任
B.兄弟沦丧,有诸子  顾:回顾
C.历井天   扪:触摸
D.我孔公   师:以……为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留一子居 积土成山,风雨兴
B.贫不能遂 缦立远视,望幸焉
C.作《卜居赋》示知者 不赂者赂者丧
D.姑糊口是 赵尝五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前引文详细说明了作者选择颍川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忆,对未能生归故里的遗憾和死后归葬的祈愿。文笔体现了苏辙平和淡泊的风格。
B.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表明作者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抒发入世与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为笃信道家,已经归隐潜藏在郏山一带,无迹可寻的事实,更显出苏辙的孤独漂泊之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语意双关,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表层意思说明自己无法回到故居,所以寓此不去;深层意义却隐含仕途屡遭贬谪,难以建立功业的惆怅和伤感。
【小题4】用“/”给文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同类题4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B.①③⑤⑥
C.①⑤⑥⑦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③
C.③⑥D.②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B.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