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

【小题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27 06: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本文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为同一人,他是宋代的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   :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  :低垂
C.德自死矣自  :自己料想
D.世之君子皆有所 :拜访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东坡在读到弟弟的这篇文章之后,在他的《书<孟德传>后》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你读完《孟德传》后,你认为孟德有什么让你感到与众不同的地方呢?(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可抄原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戒》叙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

(注释)①叙:序。②恻恻:诚恳的样子。③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④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之 引:引导
B.以其意 致:表达
C.吾焉 病:忧虑
D.以天下之人   遗:失去
【小题2】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
A.焉 也 固 哉
B.也 焉 则 哉
C.也 哉 则 焉
D.焉 哉 固 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并用斜线(/)断句。
【小题4】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奏,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栾城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备
B.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委区区之韩、魏   委:托付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六国错误做法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③⑤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