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互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小题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壮丽的景物和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B.《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全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京,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D.《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其清雅空灵的词风,不但表现在“清”“寒”“空”“冷”等用词上,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等。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陈履常雪中

苏 轼

可怜扰扰雪中人,饥饱终同寓一尘。

老桧作花真强项,冻鸢储肉巧谋身。

忍寒吟咏君堪笑,得暖欢呼我未贫。

坐听屐声知有路,拥裘来看玉梅春。

(注)①本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赈济颖州雪灾百姓之后。②强项:形容性格刚强不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韵”要求和诗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酬”则仅指以诗文相赠答。
B.诗人体验了雪中灾民的饥寒与痛苦,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
C.诗中描写老桧和冻鸢,一刚强一巧谋,敏锐抓住了它们的形象特点。
D.诗人表面上对陈履常忍寒吟咏加以讥嘲,实则赞美了他高雅的情趣。
【小题2】如何理解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其也 然:这样
B.鱼虾而友麋鹿   侣:伴侣
C.匏樽以相属 举:举起
D.羡长江之无 穷:尽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著有《栾城集》。
C.苏轼在散文写作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创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成就上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斜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词人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料峭春风吹酒醒,
【小题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中的“风雨”和“晴”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贈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上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小题2】在词的下片中苏轼为何要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题1】从字数上看,它属于词中的  
【小题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交代了季节时令,渲染了孤寂的环境气氛,暗示作者心情。
B.“幽人”指佳人,上阕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夜深人静时,仿佛有佳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通过写孤鸿,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的伤感。
D.这首词属旷达之作,同时也不失词传统的深美婉约的特点。
【小题3】结合全诗,请赏析“孤鸿”这一意象。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②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哭失声。 ②与可厌之,投诸地骂曰:“吾将以为袜。”
C.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字而幼孩,而鸡豚。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车轮的木工称“轮”,“扁”是该木工的名字,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人物称谓法,如弈秋、庖丁、孟姜等,均属此类。
B.夫子,有时特指孔子,一般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略含讥讽。
C.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缣素,是供作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洁白的称素,带黄色的称缣。
D.墨竹一派,即湖州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北宋文同、苏轼等,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必先“胸有成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为喻,认为文同画技固然高超,但画竹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深悟,即“有道”。苏轼并不赞同,认为苏辙只得其意,未得其法。
B.第二段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玩笑辩论,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即艺术美不等同于自然美,如《筼筜谷偃竹》“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文章颇多诙谐之语,妙趣横生,惟其如此,乃见二人“亲厚无间”,如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以喜写悲,益见其悲,体现的也是艺术的辩证法。
D.本文先议“胸有成竹”画论,是画《偃竹图》的基础;再叙二人诗歌酬答,是《偃竹图》的由来;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故人为中心,挥洒自如又章法谨严,形散神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⑵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②瓦屋、峨眉:山名,皆四川山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和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有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3)鉴赏诗歌语句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