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②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哭失声。 ②与可厌之,投诸地骂曰:“吾将以为袜。”
C.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字而幼孩,而鸡豚。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车轮的木工称“轮”,“扁”是该木工的名字,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人物称谓法,如弈秋、庖丁、孟姜等,均属此类。
B.夫子,有时特指孔子,一般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略含讥讽。
C.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缣素,是供作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洁白的称素,带黄色的称缣。
D.墨竹一派,即湖州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北宋文同、苏轼等,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必先“胸有成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为喻,认为文同画技固然高超,但画竹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深悟,即“有道”。苏轼并不赞同,认为苏辙只得其意,未得其法。
B.第二段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玩笑辩论,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即艺术美不等同于自然美,如《筼筜谷偃竹》“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文章颇多诙谐之语,妙趣横生,惟其如此,乃见二人“亲厚无间”,如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以喜写悲,益见其悲,体现的也是艺术的辩证法。
D.本文先议“胸有成竹”画论,是画《偃竹图》的基础;再叙二人诗歌酬答,是《偃竹图》的由来;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故人为中心,挥洒自如又章法谨严,形散神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⑵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9 09:5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放鹤亭记》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奇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训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却而放焉,纵其所,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由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天 际:边界
B.未可与也     易:交换
C.纵其所如       如:往
D.翻然敛翼,宛将兮 集:栖止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3】【小题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