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人之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人之所以大过今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面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稼:庄稼,种庄稼。②更休:轮作。③闵闵:担心,小心翼翼。④得:这里指考中进士。
(阅读指要)
本文是苏轼为赠友人张琥而作的。文中用种庄稼进行譬喻,通过正反对比说明美稼要厚基础、饱地力、早播种、待成熟而收获;又推及治学用世,再讲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并将自己的治学心得托出共勉。文章说理透彻,造语自然,用意深切。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平居所以自养……(______)
(2)于久屈之中(______)
(3)与吾子同年(______)   
(4)吾子其去此而学也哉(______)
【小题2】下面与“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B.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C.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D.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小题3】作者在文中述及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强调溢而后流,满而后发,以与今人对比,暗含了对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批评。
【小题4】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学心得告之友人张琥,既是临别赠言,又是劝勉之语,用意深厚亲切。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2)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只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
B.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C.月落庭空影长 许:如此的
D.卷而哭失声 废:废弃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袜材当萃子矣     积今六十岁矣
B.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斧斤时入山林
C.《筼筜谷》一也   闻道也固先乎音
D.有车过腹痛语     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性格恬淡、狂放特点的一项是(   )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第二段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
B.苏轼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题旨,以此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而是以谐衬庄,以喜衬悲。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绸”“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
D.选文以“画竹”为线索,记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了二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与可死后抒写自己的悲慨,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澎湃,“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的风度情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景象、大战的场面。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已,以自身感慨作结。
【小题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小题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夭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益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月既(______)
(2)清风来(______)
(3)举酒客(______)
(4)白露江(______)
(5)虚御风(______)
(6)饮酒乐(______)
(7)倚歌而之(______)
(8)襟危坐(______)
(9)幽壑之潜蛟(______)
(10)何为其也(______)
(11)哀吾生之须臾(______)
(12)而莫消长也(______)
(13)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诵明月诗    ②凌万顷茫然    ③举匏樽相属    ④曾不能一瞬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4】从文中看,苏轼所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任选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特点。
【小题6】试析本文水月意象的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
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小题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凌: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⑩倚:___________________ 
⑪幽壑:___________________ 
⑫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B.“故垒”三句,忆三国时著名的赤壁史实,即周瑜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D.“羽扇”句指周瑜和诸葛亮,他们指挥若定,风度儒雅,联手打败了曹操。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