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白 既:既然
D.洗盏酌   更:更换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其然也/耳得之而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山川相缪,郁苍苍/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奠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苏子愀然,正襟坐(危:危险))
B.哀吾生之须臾(须臾:形容生命之短)
C.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租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B.顺流而东欲人之无惑也
C.卒莫消长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渺沧海一粟 古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英雄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写水、月等意象,阑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赤壁赋》第1自然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而领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而之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D.客而颔之曰 顾:回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A.筑而垣之,作堂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B.子遇我,幸矣 简能而任((《谏太宗十思疏》)
C.心雪而警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五人墓碑记》)
D.客忻然笑  归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落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辩色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这两句与前面描写的壮阔之景和对英雄周瑜的描写是否协调?

观点 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人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齐生死”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写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也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常羨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B.“风起”“雪飞”驰骋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所贬之地的艰苦环境。
C.“岭梅”是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歌颂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做铺垫。
D.“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小题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zhǔ)客,诵明月之诗,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2),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泛舟”,时间“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窈窕之章   
(4)少
(5)纵二苇之所
(6)浩浩乎如虚御风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