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思

苏轼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有删改)

(注)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独得不(废:被废弃)B.皆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言笃论(微:轻微)D.天下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B.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C.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D.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思的思想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说孔子的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B.孔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喜欢树立观点,且争论不休,作者将该局面的产生归因于“三子之争”。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2)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下面问题。

与可画竹,(①  )不自贵重(②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1)与可厌之,投(③  )地而骂曰:“吾将以为(④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⑤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⑥  )徐州。与可以书(⑦  )余曰:“近(⑧  )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⑨  )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⑩  )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⑪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⑫ )答,则曰:“吾言(⑬  )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⑭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⑮  )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⑯  )竹贱如蓬,斤斧何曾(⑰  箨龙(⑱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3)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⑲  )书画,见此竹,(⑳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  )如此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初(_____)(2)贵重(_____)(3)诸(_____)(4)以为(_____)(5)口实(_____)(6)为(_____)
(7)遗(_____)(8)语(_____)(9)萃(_____)(10)拟(_____)(11)扫取(_____)(12)无以(_____)
(13)妄(_____)(14)实(_____)(15)许(_____)(16)修(_____)(17)赦(_____)
(18)箨龙(_____)(19)曝(_____)(20)废(_____)(21)畴昔(_____)(22)间(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① )始生,一寸(②  (③  )耳,而节叶具(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1)今画者乃节节而(⑤  )之,叶叶而(⑥  )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2),急起从之,振笔直(⑦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⑧  )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⑨  )也,而心(⑩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⑪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⑫  )之不(⑬  )者,平居自视了(⑭  ),而临事忽(⑮  (⑯  (⑰  ),岂独竹乎?子由(⑱  )《墨竹赋》以(⑲  )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⑳  )轮者也,而读书者  )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_____)(2)之(_____)(3)萌(_____)(4)焉(_____)(5)为(_____)(6)累(_____)
(7)遂(_____)(8)少(_____)(9)然(_____)(10)识(_____)(11)一(_____)(12)操(_____)
(13)熟(_____)(14)然(_____)(15)焉(_____)(16)丧(_____)(17)之(_____)(18)为(_____)
(19)遗(_____)(20)斫(_____)(21)与(_____)
【小题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一气呵成。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C.“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D.作者看来,自己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废卷而哭失声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
C.初不自贵重D.吾将以为袜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句字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A.吾将以为袜B.轮扁,斫轮者也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足相蹑于其门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竹始生 ②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①予不能也     ②平居自视了
C.①而临事忽丧之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
D.①必先得成竹胸中 ②知公倦笔砚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至于剑拔十B.纵则逝矣
C.不凭其棺D.合缔交,相与为一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得诗 发:发现
B.袜材当于子矣    萃:聚集
C.吾言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废卷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之    士大夫传之,以口实
【小题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予(赠送)
D.投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函得诗(发送)
【小题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