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注释: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小题1】“词”又称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
B.前三句把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 |
C.下片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 |
D.最后一句,用双栖燕反衬单栖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构思新巧别致。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又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小题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
B.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
C.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
D.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②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冯夷:水神名。 ②畴昔:往昔,从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
B.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 |
C.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
D.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任凭 |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
C.最后一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现、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____)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
答李端叔书
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原文有删改)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传递,传送。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 苦 不 自 知 既 以 此 得 因 以 为 实 能 之 故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心情复杂的样子 |
B.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
C.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
A.选文的第二段文字中讲了万物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但重点放在“变”上。 |
B.“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
C.“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以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
D.主客问答,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