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① )始生,一寸(②  (③  )耳,而节叶具(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1)今画者乃节节而(⑤  )之,叶叶而(⑥  )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2),急起从之,振笔直(⑦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⑧  )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⑨  )也,而心(⑩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⑪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⑫  )之不(⑬  )者,平居自视了(⑭  ),而临事忽(⑮  (⑯  (⑰  ),岂独竹乎?子由(⑱  )《墨竹赋》以(⑲  )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⑳  )轮者也,而读书者  )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_____)(2)之(_____)(3)萌(_____)(4)焉(_____)(5)为(_____)(6)累(_____)
(7)遂(_____)(8)少(_____)(9)然(_____)(10)识(_____)(11)一(_____)(12)操(_____)
(13)熟(_____)(14)然(_____)(15)焉(_____)(16)丧(_____)(17)之(_____)(18)为(_____)
(19)遗(_____)(20)斫(_____)(21)与(_____)
【小题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一气呵成。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C.“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D.作者看来,自己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10:4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名,喜也 志:记载
B.叔孙胜狄,以其子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 阳:山的北面
D.农夫相与于野 抃:鼓掌,表示欢喜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公得禾,名其书/举匏尊相属
B.以为休息所/唯江上清风
C.官吏相与庆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五日不雨,可/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B.苏轼认为不但自然界的雨对百姓很重要,施政者施行的好的政令一样是百姓的“及时雨”。
C.文章认为雨是上天对百姓的恩赐,因此应归功于上天。
D.文章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释)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名空凋,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符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徵:琴徵,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磐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小题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小题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小题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