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① )始生,一寸之(② )萌(③ )耳,而节叶具焉(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⑤ )之,叶叶而累(⑥ )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2),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⑦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⑧ )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⑨ )也,而心识(⑩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⑪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⑫ )之不熟(⑬ )者,平居自视了然(⑭ ),而临事忽焉(⑮ )丧(⑯ )之(⑰ ),岂独竹乎?子由为(⑱ )《墨竹赋》以遗(⑲ )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⑳ )轮者也,而读书者与( )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一气呵成。 |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
C.“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
D.作者看来,自己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