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下面问题。

与可画竹,(①  )不自贵重(②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1)与可厌之,投(③  )地而骂曰:“吾将以为(④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⑤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⑥  )徐州。与可以书(⑦  )余曰:“近(⑧  )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⑨  )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⑩  )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⑪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⑫ )答,则曰:“吾言(⑬  )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⑭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⑮  )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⑯  )竹贱如蓬,斤斧何曾(⑰  箨龙(⑱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3)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⑲  )书画,见此竹,(⑳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  )如此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初(_____)(2)贵重(_____)(3)诸(_____)(4)以为(_____)(5)口实(_____)(6)为(_____)
(7)遗(_____)(8)语(_____)(9)萃(_____)(10)拟(_____)(11)扫取(_____)(12)无以(_____)
(13)妄(_____)(14)实(_____)(15)许(_____)(16)修(_____)(17)赦(_____)
(18)箨龙(_____)(19)曝(_____)(20)废(_____)(21)畴昔(_____)(22)间(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10:4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蘋: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多次换韵,不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
B.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C.“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D.“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小题2】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小题3】“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同类题5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浪 鼓:振动
B.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恰好
C.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缝
D.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栖鹘和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迈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小题3】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小题4】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