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思

苏轼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有删改)

(注)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独得不(废:被废弃)B.皆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言笃论(微:轻微)D.天下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B.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C.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D.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思的思想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说孔子的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B.孔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喜欢树立观点,且争论不休,作者将该局面的产生归因于“三子之争”。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2)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12: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渚之上(江边)  举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知不可乎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小题2】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小题4】翻译文言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
A.《前赤壁赋》B.《黄州快哉亭记》
C.《石钟山记》D.《超然台记》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纵其所 ②未可与也 ③啄苍苔而白石
【小题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B.为荒惑败乱
C.此全其真而名后世D.其为乐未可同日而语也
E.其余汝饱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
【小题5】作者记“放鹤亭”,却又在第③段中提到刘伶、阮籍之徒“好酒”。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述其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