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废卷而哭失声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
C.初不自贵重D.吾将以为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3 08:4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

苏轼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注)①庚辰:即元符三年。之前黄河决口,苏轼曾主张用疏的办法使黄河北流,所以说“斯言乃验”“已应”。②本诗原为寄给族孙苏符,即诗中的“作诗孙”。③鬼门: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④贾让:汉治河理论家,提出治河“三策”,主张“疏”。⑤虞翻:三国时吴人,为人正直忠诚,但好饮酒。孙权厌恶他,贬为交州剌史,直到死未召还。作者借以自况。⑥新篘(chōu):指为准备过上元节而新酿的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作者身处与内陆远远隔海相望的村庄,在梦中时常想念自己的族孙。
B.三四两句,说自己远在天涯已经习惯遭逢人日(正月初七),喜过鬼门关回到北方。
C.五六两句,写治水三策已经应验,思念贾让,孙权最终没有赦免孤独忠贞的虞翻。
D.七八两句,写作者典当衣物买河源县大米,新酿美酒,屈指算来可用作过上元节。
【小题2】作者处于怎样的情形之下,怎样的处境?试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B.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C.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B.《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传统。
C.阮籍、刘伶,魏晋名士,同属“竹林七贤”。他们皆以嗜酒闻名,崇尚老庄之学。
D.瑾瑜,美玉名,泛指美玉,“怀瑾握瑜”常用于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交代了建亭的时间、地点、缘由,并描绘了放鹤亭各季的景色。
B.“山人养鹤,为求其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作者引用卫懿公好鹤亡国的例子,主要是为表达对君王贪图享乐导致王朝灭亡的愤慨。
D.全文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出隐逸者自由的心境,以及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小题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小题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小题4】(小题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