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这两句与前面描写的壮阔之景和对英雄周瑜的描写是否协调?

观点 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人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齐生死”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写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也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0 01: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②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䲡鳝而号狐狸。

③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 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④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注)①蓍龟:均为古时卜筮用具。这里借指欧阳修是国家的栋梁,朝中决策稽疑非其莫属。②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欤B.耳C.也D.乎
【小题2】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以体现自己作为欧阳修学生此时的悲痛。
B.运用比喻手法,衬托出自己在欧阳修的教导下文采斐然。
C.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欧阳修在北宋政坛的地位。
D.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出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小题3】下列对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释了作者不能去奔丧的原因。
B.殿住全文,统括前后两个部分。
C.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升华作用。
D.点明了千里之外封寄悼词之因。
【小题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5】后代学者认为此文情感充沛、层次井然,体现了苏文“涣然如水”的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