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 王安石(1021-1086)
- 《桂枝香》
- 《泊船瓜洲》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过白土村
王安石
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
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
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
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小题1】以下对此诗进行的论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因被封荆国公,世人又称其王荆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B.从诗体上讲,此诗当属五言律诗。律诗一般八句四联。依次被称作手联、颈联、颔联、尾联。中间两联要对仗,每联最后一字要押韵。 |
C.第一联中,“田家”“城阴(城北)”“野径”三词交代地点,照应题目,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田园诗。 |
D.第三联,采用比喻及视觉与嗅觉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木槿花瓣红艳,如同胭脂;荷花芬芳浓郁,如同麝香。 |
【小题2】本诗的第二联备受世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1)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2)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3)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1)歌管:唱歌奏乐。(2)此诗作于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3)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小题1】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苏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
【小题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西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诗《麦秀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怀古”标明了这首诗的题材,“金陵”是地名,今指南京。 |
B.“霸主”句是写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只身匹马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
C.“东府”句虚实结合,写现在的金陵东府,将来可能只剩几间佛寺。 |
D.“后庭”化用了唐朝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小题2】全诗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俗人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题西太一宫⑴壁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⑵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⑶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⑴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仁宗天圣年间所建。洪迈《容斋三笔》:西太一宫,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南八角镇。⑵蜩(tiáo):蝉。⑶三十六陂(bēi):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
【小题1】分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2】赏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的写景艺术。
【小题3】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王昭君初嫁胡人时的情况,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可见礼仪如迎接王姬之隆重,恩义之深厚。 |
B.诗歌前两句中的“毡车百辆”“皆胡姬”分别与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形成对比。 |
C.诗歌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来衬托弹奏者内心痛苦之深。 |
D.诗歌所写琵琶弹奏、青冢荒芜,受到了杜甫《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启迪。 |
【小题2】有人对本诗刻画人物的特点非常赞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选择,选拔。 |
B.文吏课笺奏 课:征收赋税。 |
C.以今准古 准:衡量,比照。 |
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牧民:治理民众。 |
A.致力寡而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 |
B.必也习典礼 《齐谐》者,志怪者也 |
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D.治人之要务何急 古之学者必有师 |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 |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 |
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 |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
金陵怀古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注]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首联“霸主”和“孤身”两词写出了开国之君白手起家夺取天下的艰辛。 |
B.“子孙多以百城降”与上句形成对比,揭示了继承者相继灭亡的历史规律。 |
C.“逸乐安知与祸双”一句写出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祸福难测的人生感慨。 |
D.“东府旧基留佛刹”通过直观的描写,写出了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
E.全诗借对建都金陵的王朝相继覆灭的哀叹,表现出诗人对北宋王朝的深沉忧思。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卒:死后; |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兴);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审察; |
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代词,用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
C.其孰能讥之乎? 其:代词,可译为“那些人”。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C.此余之所得也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居住 |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命名 |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怪 非常:非同寻常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醉则更相枕以卧 |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寄蜉蝣于天地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
A.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所阐述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
B.作者对西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 |
C.文章第四段借仆碑反悔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D.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古代游记常用的格式。 |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尚书刑部郎中周公墓志铭
王安石
周氏其先自华阴入蜀,蜀孟氏时,公之皇考讳敬述,以文章知名,尝至要官,任事矣,孟氏亡,因不复仕。而天子召以为寿州下蔡令,由下蔡以为太子中允、知江州,赐紫衣金鱼,使抚初附之民。其后为秘书丞,知泰州以卒,而得州之北原以葬。有子四人,其卒皆位于朝,而公第二。公讳嘉正,字政之,少与其昆弟俱以进士甲科起家,为通州军事推官。其后通判广州,提点福建刑狱,知寿州,为三司盐铁判官。故宰相丁谓虑其材,天子以为河北转运使,而公不就。已而谓得罪,公坐出知金州,又知海州,又知濠州,而以工部郎中分司南京,归治疾于海陵之第。明道元年,以恩迁刑部。
明年,年六十四以卒。公宽厚而廉清,而其才尤长于政事。自为推官时,已能有所建,易为士民所记。及奉使福建,狱有冤辄辨,有疑若可贷辄以闻,所活至数十人,而其治大抵遇奸吏为独急。子男五人:曰象先,今为武康军节度推官,监台州税;曰彦先,为右侍禁,知循州兴宁县;曰茂先,为泰州司法参军;曰行先,为山南东道节度推官,知江州彭泽县;曰嗣先,为进士。女七人,皆嫁为士大夫妻。嘉祐三年三月壬申,公子与孙葬公皇考秘书丞、赠尚书工部侍郎之兆东。 铭曰:
周迁于蜀,爰自先人。考有四子,发于海滨。公有令闻,贵维次子。归宽民人,施刻在己。
方飞方骞,方升于天。既铩以归,既陨于泉。有高其后,有光其前。作为铭诗,兆此新阡。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坐出知金州 坐:因犯……罪 | B.使抚初附之民 抚:安抚 |
C.其卒皆位于朝 卒:最终 | D.归治疾于海陵之第 第:府第 |
A.周氏的祖先从华阴到蜀地,蜀地孟氏当政时,周公的父亲名叫敬述,凭借文章出名,曾经做到非常重要的官职,担任官职之后,孟氏灭亡,于是就不再做官。 |
B.本文开篇写了很多周公父亲的为官经历,后面写了其五子的任职情况,这些虽不是直接写死者,但是都从侧面间接写出死者的生平事略、德行修养。 |
C.周公年轻时和他的兄弟都凭借进士甲科起家,做通州军事推官.此后做广州通判,福建提点刑狱,寿州知州,三司盐铁判官等,死后被安葬在泰州北部平原。 |
D.周公的五个儿子要么做官要么是进士,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士大夫,称得上铭文中所言“有高其后”。 |
(1)故宰相丁谓虑其材,天子以为河北转运使,而公不就。
(2)有疑若可贷辄以闻,所活至数十人,而其治大抵遇奸吏为独急。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