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1)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2)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3)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1)歌管:唱歌奏乐。(2)此诗作于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3)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小题1】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苏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
【小题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25 12:3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尽   且:将要
C.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⑤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对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①泥滑滑:山鸡鸣叫的谐音,“滑滑”读(gǔgǔ)。②十年长自青衿识:“十年长”在《礼记》中解释为“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在《毛传》中解释为“青衿,膏领也,学子之所服”③白璧招:《韩诗外传》中记载,“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群”。④鸡翘:帝王仪仗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连用“洲渚”“渡口”“沙长”“午潮”点明送别的地点为江畔渡口,送别的时间在过午之后。
B.首句选取“断芦”“落枫”这些暮秋特有的意象,既点出送别是在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又暗含离别的情愫。
C.“萧萧”为事声,借“萧萧马鸣”暗写作者和朋友的惜别不舍之情。同时此句以声衬静,更突出环境的沉寂。
D.“握手”句突出作者语重心长,饱含牵挂;“华”句正面描写友人离别时的装束以示永记不忘。
E.全诗脉络分明,前四句重写景,真切可感;后四句重叙情,真动人。中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自然贴切。
【小题2】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