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 杜牧(803-853)
- 《赤壁》
- 《过华清宫绝句》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
杜 牧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①中朝:朝廷。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④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
B.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
C.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
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建[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自《阿房宫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下列文言句子中,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何后之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儒之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亦念其家 秦王恐其破壁 |
B.奈何取之尽锱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C.多于南亩之农夫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A.自“始负栋之柱”始,连用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一方面是写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写辛勤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
B.“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叙写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攻入咸阳,项羽火烧秦宫之事,含蓄地写出“不施仁义”是秦王朝灭亡的主因。 |
C.杜牧这篇史论性质的赋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古讽今,意在言外,提醒统治者爱惜民力,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 |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_)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D.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5】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乙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 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 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④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 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⑤。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⑥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秦始皇本纪
注①除道:修路。除,治。②堑:挖。堙:填塞。③阁道:即“复道”。④表:标志。⑤阁道:古星名,属奎宿。汉:天河,银河。莹室:古星名,属室宿。⑥隐宫:宫刑。
【小题1】甲文出自《阿房宫》,乙文选自《 •秦始皇本纪》。【小题2】解释加点字。
(1)廊腰缦回(__________)
(2)属之咸阳(__________)
【小题3】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A.断、断绝 |
B.穿过、经过 |
C.横渡、渡过 |
D.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
欲更择令名名之
A.命令 |
B.善,美,好 |
C.使,让 |
D.时令,时节 |
A.骊山北构而西折 泉涓涓而始流 |
B.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审容膝之易安 |
C.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农人告余以春及 |
D.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小题7】与乙文的叙述相比,甲文运用想象虚构了阿房宫的规模以及其中的建筑,与史实有出入, 你认为这种写法可取吗?说说原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小题1】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点: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诗;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诗中的七言绝句。【小题2】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理由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杜牧和王安石相比,谁的见解更深一层,为什么?(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 。【小题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小题3】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B.颔联点题,思妇夜梦阑珊,魂断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边思”的孤独与痛苦。 |
C.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小题1】赵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
【小题2】上面两首是同题诗,但意境不同。
赵诗选景取其凄清,杜诗选景取其_____。(
A.生动 | B.高远 | C.朦胧) 赵诗属于_________,杜诗近于_______。( | D.工笔画 | E.写意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