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 杜牧(803-853)
- 《赤壁》
- 《过华清宫绝句》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寄浙东韩乂评事①
[唐]杜牧
一笑五云溪②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
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
梦寐几回迷蛱蝶,文章应广畔牢愁③。
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
(注释)①约会昌四年(844)作,时杜牧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任。评事:大理寺评事,从八品下。此当是韩乂为浙东幕吏时所挂的京官头衔。 ②五云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③畔牢愁:东汉扬雄所作辞赋篇名,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是回忆当年与韩乂在五云溪荡舟,第二句写两人分别已久,长达十年。 |
B.颈联说自己有好几回如庄子似的梦见蝴蝶,不知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以此写出对自己前途的迷茫;说自己的文章应是和扬雄一样,有着深广的“畔牢愁”。 |
C.末句直抒胸臆,向友人发出最真诚的邀请:我得不到你的通达语言的劝解,就永远都化不开心中的郁结之气。 |
D.全诗运用了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以追忆始,以再续友情终。 |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小题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其势弱于秦 |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国之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类,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连,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镉体,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废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摽掠其人 其皆出于此乎 |
B.千万人之心也 蚓无爪牙之利 |
C.多于周身之帛缕 游于是乎始 |
D.不敢言而敢怒 小学而大遗 |
A.一旦不能有 |
B.瓦缝参差 |
C.日益骄固 |
D.可怜焦土 |
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戍卒叫,函谷举
A.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
B.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
C.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
D.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六组排比兼有对比,既是“秦爱纷奢”的具体化描写,又隐含秦的奢华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之上的内涵,反映了秦的残暴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认为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强秦统治走向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
C.“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章通过极力铺排、渲染秦奢靡的行为来蓄势,为下文议论秦亡的教训作了有力的铺垫。 |
D.本文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戒奢爱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视野阔大,警戒唐朝之后的统治者勿蹈覆辙。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钛,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栋,多于机上之工女:行头磷磷,多于在质之乘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续;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养;管张呕亚,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及率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大 负:承担 |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
酬张祜①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杜牧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②,乞火③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④,虚唱歌词满六宫。
[注]①张祐,唐代待人,颇有诗才,仕涂不顺。②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称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③乞火:汉代蒯通典故,指向人说情、推荐。④故国三千里:是张祜诗歌《宫词》里的诗句。杜牧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和豪宕雄浑的意境,这一特点被后代诗评家称为“拗峭”。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清代赵翼在《欧北诗话·杜牧诗》中有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祯都不在话下。这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语。 |
B.颔联写张祜虽然像当日孔融推荐你衡一样被推荐,但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说好话,诗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
C.尾联写出了张祜虽然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同时一也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对晚唐政治时局深感忧虑。 |
D.这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诗人与张祜都怀才不遇,有感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人亦念其家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燕赵之收藏 |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小题4】结合具体句子,赏析本文“赋”的特点。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①“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有“蜡烛”这个意象,两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