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 杜牧(803-853)
- 《赤壁》
- 《过华清宫绝句》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悲吴王城
杜牧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姹女:美貌的女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的“碎”字化静为动,写荡漾的水波,揉碎了倒映在水中楼台的影子。 |
B.颔联实写吴王宫殿里柳枝含翠,歌妓的住所里漂亮的花儿正在迎风开放。 |
C.颈联写人,追问当年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究竟去往了何地。 |
D.前两联描写乐景,后两联抒写悲情,以乐衬悲,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 |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三)
杜牧
雨晴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
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④羁络:马络头。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
B.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
C.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
D.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
E.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
C.砌下落梅如雪乱,佛了一身还满。(李煜) |
D.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群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②黦:污迹,③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常居穷素,所处蓬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知之。”【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
B.“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
C.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
D.“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族秦者秦也(2)使六国各爱其人
(3)日益骄固(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小题2】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 B.②③⑥⑧ | C.①③⑤③ | D.②④⑥⑦ |
A.覆之以掌 |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6】以节选段①为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A.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其中“云外惊飞”写大雁为躲避射击不得不极力高飞,而一“哀”字则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
B.颔联想象早雁南飞途中情形。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耸立,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景象凄凉,令人心碎。 |
C.颈联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到南方后,即使是春天了也不要忙于回去。 |
D.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地人民形象,诗中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南逃的难民,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难民的深切的同情。 |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
C.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
D.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
【小题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