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2)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
(6)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8)贪而无怨难,____________。(《论语宪问》)
当前题号:1 | 题型:句子默写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小题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关右”是古代的阵法之一。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的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C.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惜其用武而不也  终:坚持到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六国秦皆诸侯 当秦相较
B.谁得族灭也     则施施
C.日削月割,趋于亡作    《师说》贻之
D.赵尝五战秦     齐人勿附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不赂秦
A.至于颠覆,固宜然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顺流而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惑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 极其细小,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B.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C.戍卒叫,函谷 举:攻占
D.一旦不能有,来其间   输:运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B.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C.①后人哀之不鉴之     ②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D.①直栏横槛,多九土之城郭;   ②某所,而母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旦不能有B.弃掷逦迤
C.韩魏之经营D.奈何取之尽锱铢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④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释: 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  ②一阳生:指冬至日。 ③辇下:京城,此指长安。    ④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向是(   )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2】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偶题杜牧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秋日两种典型景物荷花、柳叶落笔,紧扣标题;“不胜”二字意味深长。
B.颔联运用人格化手法,“泣”“愁”具体展现出荷花、柳叶“不胜秋”的情态。
C.颈联分别以“绿眉”“红脸”喻指柳叶、荷花,色彩鲜明,形象优美,惹人爱怜。
D.柳叶“甘弃坠”而荷花“恨飘流”,“甘”与“恨”对比鲜明,足见前者高风亮节。
【小题2】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小题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齐山登髙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九日”是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皆是传统项目。
B.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小题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