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 李贺(790-816)
- 《雁门太守行》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材料一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笫,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轅轲。文公惜其才,为著《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
——选自康軿《剧谈录》卷下
材料二
李藩侍郎尝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之旧者,召之见,托以搜访所遗。其亼敬谢,且请曰:“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李公喜,并付之,弥年绝迹。李公怒,复召诘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思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溷中矣。”李公大怒,叱出之,嗟恨良久。故贺诗篇什流传者少。
——选自张固《幽闲鼓吹》)
材料三
《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歌诗,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常愿交结。执贽造门,贺览刺,遽令阍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惭愤而退。”按: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
——选自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二
材料四
走马引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裁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材料五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小题1】对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土举 |
B.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C.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D.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A.“缙绅”,原指将笏板插于衣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官宦的代称。 |
B.“轅轲”,原指道路起伏不平,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 |
C.“笔砚”,笔墨砚台是学习时的必备文具,也可以指在一起学习的同学。 |
D.“中外”,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 |
A.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面。 |
B.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愿。 |
C.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的资料。 |
D.李贺拒见元稹的传闻虽不可信,但反映了唐代注重进士科的风气。 |
(1)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
(2)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
【小题5】下列对李贺《走马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乡远游,仗剑独行,充分展现了襄阳走马客纵横洒脱、快意恩仇的风采。 |
B.“玉锋堪裁云”形容剑刃明净锋利,可以剪裁浮云,想象奇特,气势雄壮。 |
C.“朝嫌”与“暮嫌”互文见意,感叹宝剑虽锋利,却未能受到主人的重视。 |
D.同样是借剑抒情,李贺的《走马引》和贾岛《剑客》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
材料一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廷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轗轲。文公惜其才,为着《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
选自康軿《剧谈录》卷下
村料二
李藩侍郎尝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之旧者,召之见,托以搜访所遗。其人敬谢,且请曰:“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李公喜,并付之,弥年绝迹。李公怒,复召诘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恐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涠中矣。”李公大怒,叱出之,嗟恨良久。故贺诗篇什流传者少。
选自张固《幽闲鼓吹》)
村料三
《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歌诗,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常愿交结。执贽造门,贺览刺,遽令阍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惭愤而退。”按:元擢第既非迟墓、于贺亦称前,讵容执赀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
一选自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二
材料四
走马引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裁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材料五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小题1】对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自左拾遗制登科日当要路/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进/不合进士举 |
B.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C.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D.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
A.“缙绅”,原指将笏板插于衣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官宦的代称。 |
B.“轗轲”,原指道路起伏不平,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 |
C.“笔砚”,笔墨砚台是学习时的必备文具,也可以指在一起学习的同学。 |
D.“中外”,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 |
A.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面。 |
B.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愿。 |
C.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的资料。 |
D.李贺拒见元稹的传闻虽不可信,但反映了唐代注重进士科的风气。 |
(1)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
(2)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
【小题5】下列对李贺《走马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乡远游,仗剑独行,充分展现了襄阳走马客纵横洒脱、快意恩仇的风采。 |
B.“玉锋堪裁云”形容剑刃明净锋利,可以剪裁浮云,想象奇特,气势雄壮。 |
C.“朝嫌”与“暮嫌”互文见意,感叹宝剑虽锋利,却未能受到主人的重视。 |
D.同样是借剑打情,李贺的《走马引》和贾岛《剑客》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
B.首联下句“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
D.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媛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铗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七 夕
李 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②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
湘妃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风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筠竹千年老不死”中“筠”指竹子的膏皮,此处指竹上的泪痕,诗句开头就从最具神话色彩的斑竹写起,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湘妃和舜帝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见证。 |
B.“长伴秦娥盖湘水”中的“秦娥”指的是湘妃,斑竹繁茂,覆盖了整个湘江流水。 |
C.九山,指九疑山,是舜帝所葬之处,这和颈联中的“遥相通”照应,说明湘妃和舜帝隔江相望。 |
D.“离鸾别凤”中的“离”和“别”指舜帝和湘妃一个在九山,一个在湘水,两地相隔。 |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古为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车等。⑤裂帛:写家信。【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D.颔联上句以“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靈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朝廷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剥夺了李贺的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写劝酒场面,接着写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再作回应。 |
B.“主父”二句使用了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寄寓无限愤怒之意。 |
C.“吾闻”二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或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
D.“空将”二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合太宗心意而被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柱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月宫仙境的神往和对仙人生活的羡慕。 |
B.这首诗的前三句是诗人梦里漫游月宫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 |
C.颈联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尾联写诗人回望人间所见的景色。 |
D.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
【小题3】(新高考新导向题)李贺的《梦天》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写梦境的名篇,请比较这两首诗,谈谈你对它们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