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题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以振奋。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三首诗的作者中_______最小,却死的最早。
B.三首诗中_________ 是古体诗(答序号即可)。
C.三首诗中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的是__________ (答序号即可)。
D.三首诗中用了典故的是 ________(答序号即可)。
E.三首诗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______(答序号即可)。
F.三首诗中写场面写得最好的是________(答序号即可)。
G.三首诗中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的是________(答序号即可)。
H.三首诗中艺术辩证法(情景、点面、虚实、详略、动静、形声、物我等)用得最多的是________(答序号即可)。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古诗两首,回答问题。

(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题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马诗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①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②批竹:削竹,骏马耳小而促,如批竹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背上的图案像连着的铜钱,银蹄奔驰如踏着云烟,写出骏马身形不凡,动作矫健。
B.小马还未长成,耳朵已看得出形状,所以用“初”,毛色还没有全显,所以用“未”。
C.以“龙”写马,点明此马非同寻常;向将军荐马却用“借”字,表达出爱惜之意。
D.两首诗以马喻人,这种写法和韩愈的“雪拥蓝关马不前”相同,诗歌中较为常见。
【小题2】两首《马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 夕
李 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②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
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
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小题2】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①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或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的批判。②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③鼍鼓:用扬子鳄的皮制作而成的鼓。
【小题1】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写了宴会的□□□□和□□□□景象,为尾句抒情造势。(注意:要求填写两个四字的成语或短语)
【小题2】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二)古代诗歌阅读。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