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古为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车等。⑤裂帛: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以“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靈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0 01: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②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 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小题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