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 李贺(790-816)
- 《雁门太守行》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小题3】本诗七、八两句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两句诗,分析诗人的形象。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出于《战国策》“冯谖弹铁而歌。”⑤裂帛:指写家信。【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D.颔联下句“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小题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中“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黄头郎①
李贺
黄头郎,捞拢②去不归。南浦③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④,竹啼山露月。玉瑟调青门⑤,石云湿黄葛。
沙上靡芜花,秋风已先发。好持扫罗荐⑥,香出鸳鸯热。
(注)①黄头郎: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②捞拢:摇船荡桨。③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 习称。④湘娥:湘妃。即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佩:系在腰间的玉饰。⑤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 东南的城门。⑥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捞拢”一词暗含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是叙述,其中却包含着妻子的幽怨之情。 |
B.“南浦”两句,写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 |
C.暮云升起,沾湿葛藤,秋风中,沙上靡芜花开,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 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 |
D.全诗由“思念”和“盼归”两部分组成,前后呼应,语言悲壮慷慨,境界哀怨婉转,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请赏析诗歌尾联。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小题1】诗歌前四句描述了哪些场面?刻画出怎样的男儿形象?请简要概括。【小题2】请赏析诗歌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柳永《望海潮》中“烟柳画桥”之“烟柳”相同,较为常见。 |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