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 李贺(790-816)
- 《雁门太守行》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尾联上句中,“旅歌屡弹铗”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不甘做门下客的志向;下句诗人抒发思乡念亲的慨叹。
【小题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
B.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
C.“日暖南山石”,使用实写手法,写诗人看到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暖”,从触觉写景。 |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意为“总是”,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小题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歌
(唐)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野歌
(唐)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
C.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
D.本诗前半首描写场景,后半首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该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
B.第二联可以看出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
C.“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运用了渲染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凄风苦雨来烘托诗人的辛酸不幸。 |
D.“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意境幽静冷寂。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
C.“寒风变春柳”“烟濛濛”等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叠词的使用富有音韵美。 |
D.本诗前半主要描写场景,后半主要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所见。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
B.诗歌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巳飞入月宫,感叹大地上的时间流逝之快和齐州、大海的渺小。 |
C.诗人这样安排诗歌的章法的用意,不在于说明诗人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
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李贺的“病骨犹能在”与杜甫“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示弟①
李贺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②今夕酒,缃帙③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④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⑤!
(注)①此诗为李贺到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后返回家中所作,②醁醽:美酒名③:浅黄色的包书,④底事:何事,什么事②牛马卢:古代赠具“五木”上的名色,博时接名色决定胜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看似简单的叙述,但“三年“与“一日”自成对比,蕴含的情感极为复杂。 |
B.颔联通过特定形象委婉抒情,“今夕酒”与“去时书”对举,科场失意之情溢于言表。 |
C.“人间底事无?”以反问强调人世间充满不公平,直指时弊,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怀。 |
D.尾联笔锋一转,以赌博的胜负为喻,表现了诗人从此之后无意于仕途的洒脱与豁达。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