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 孟浩然(689-740)
- 《春晓》
- 《过故人庄》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洛阳访才子”一句,作者称袁拾遗为“才子”,表达了对他的景仰之情。 |
B.“江岭作流人”一句中“流人”指的也是袁拾遗,此句暗写造访却未遇。 |
C.“闻说梅花早”,指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象。 |
D.“何如北地春”一句,是说借写北方的春色正浓表达对远方朋友深深的祝福。 |
A.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南方与北国对比。 |
B.作者由“江岭”联想到那里早开的梅花,从而寄寓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
C.细细品味,不难从“梅花早”的“早”字推知:“北地春”中藏着一个“迟”字。 |
D.作者不仅描写了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也揭露了压制、迫害人才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云暗失阳台,雪深迷郢路。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
凄惶:奔忙不定的样子。
歌:指自己为求仕而奔走呼号的作品。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小题2】首句说“客行愁落日”,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云暗失阳台,雪深迷郢路。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
凄惶:奔忙不定的样子。
歌:指自己为求仕而奔走呼号的作品。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小题2】首句说“客行愁落日”,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小题1】诗的题目为“早寒有怀”,“早寒”既有季节特点,又有天气的特征。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这些特点的?
【小题2】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小题1】诗的题目为“早寒有怀”,“早寒”既有季节特点,又有天气的特征。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这些特点的?
【小题2】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阅读《夜归鹿门歌》,回答问题。
(1)阅读并分析第1、2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阅读并分析第3、4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阅读并分析第5、6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阅读并分析第7、8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5)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本诗描绘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那么诗歌是如何将这两个场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阅读并分析第1、2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阅读并分析第3、4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阅读并分析第5、6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阅读并分析第7、8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5)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本诗描绘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那么诗歌是如何将这两个场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谈谈你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谈谈你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小题1】诗中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小题2】全诗前两联采用发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试作简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小题1】诗中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小题2】全诗前两联采用发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试作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②,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七年,王昌龄仍在长安,故孟浩然得与之交往,孟浩然大约在此年底离开长安。②芸阁友:指王昌龄。荟阁,藏书处,即秘书省。此时王昌龄为秘书省校书郎,故称“芸阁友”。但他任此职已七年,久不得迁。③扬云:指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滞:谓仕途失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题目点明本诗是诗人从京城刚出关在旅亭夜坐时所作,诗题既体现了写作背景,又点明了作者写本诗的目的。
B.一、二句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写出了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池馆里,薄薄烟雾笼罩旅亭的情景,色调伤感。
C.第三句写在旅亭中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坐,孤独寂寞的感受顿时涌上心头;第四句则感叹自己与朋友的别离之情。
D.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这里将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与朋友王昌龄相比,对扬雄久不得迁的失意表达了无限的同情。
E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把感慨置于夕阳西下、槐烟笼單、雨滴枯荷、羁旅独坐等阴郁惨淡的背景下加以表现。
【小题2】本诗颈联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联。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②,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七年,王昌龄仍在长安,故孟浩然得与之交往,孟浩然大约在此年底离开长安。②芸阁友:指王昌龄。荟阁,藏书处,即秘书省。此时王昌龄为秘书省校书郎,故称“芸阁友”。但他任此职已七年,久不得迁。③扬云:指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滞:谓仕途失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题目点明本诗是诗人从京城刚出关在旅亭夜坐时所作,诗题既体现了写作背景,又点明了作者写本诗的目的。
B.一、二句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写出了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池馆里,薄薄烟雾笼罩旅亭的情景,色调伤感。
C.第三句写在旅亭中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坐,孤独寂寞的感受顿时涌上心头;第四句则感叹自己与朋友的别离之情。
D.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这里将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与朋友王昌龄相比,对扬雄久不得迁的失意表达了无限的同情。
E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把感慨置于夕阳西下、槐烟笼單、雨滴枯荷、羁旅独坐等阴郁惨淡的背景下加以表现。
【小题2】本诗颈联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注】,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桀《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精于艺术构思,整首诗在用笔上经营锤炼。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后半部分的情感表达, 诗人都在遣词用句上精心雕琢,讲求用笔上的浓而重。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怎样抒情的?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注】,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桀《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
B.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
C.颔联语势趋向自然平缓,晚风吹来,两岸树叶萧萧风鸣;月光之下,一叶孤舟漂荡。在月光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明月相伴,愁情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
D.诗人之所以潸然泪下,除了思念家乡、怀念故人外,可能也在感伤自己年华已逝却功业未成。 |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怎样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 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的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
【小题2】请简要赏析“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两句的表达技巧。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 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三、四两句叙述世俗之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途,两相对照,别有一种韵味。 |
B.五六句是写暮霭中朦胧的山树在月光下逐渐变得清晰,诗人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之处。 |
C.末二句的“幽人”在这里是指庞德公,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只有山林为伴,过着隐居的生活。 |
D.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在喧嚣和宁静的对照中表达了自己看破红尘,决心遁人空门的出世情怀。 |
【小题2】请简要赏析“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两句的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小题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尾联除了使人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仕途无望的强烈不平之气。
【小题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小题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通过“岩屝”“松径”写出了山间的无限寂寥,通过“自来去”写出了自己的超脱、悠然之态。 |
B.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隐居于此,诗人步其后尘,亦隐居于此。 |
C.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
D.“惟有幽人自来去”句与颔联“余亦乘舟归鹿门”句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最后的归宿。 |
【小题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