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 孟浩然(689-740)
- 《春晓》
- 《过故人庄》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小题1】第二句中的“渺茫”从“景语”和“情语”两方面看各有什么含义?【小题2】诗的最后一句和前三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
B.“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整个诗写船上所见所感。 |
C.“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运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烘托了作者的迷茫心情。 |
D.本诗是抒情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
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题目都点明了主要事件,前首写在长安送辛大回鄂州,后首写在洛阳送奚三回扬州。 |
B.满怀“济川”之志的辛居士,却不能发挥“调鼎”之用,最终只能返回家乡隐居竹林。 |
C.诗人的家乡也在汉水边上,听说朋友要返回故乡,故以吟诵《式微》来表达自己也想要回乡之意。 |
D.友人奚三要回缥缈无边的水乡扬州,诗人为此充满隐忧,彼此约定以后在江上重逢。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小题1】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可以从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看出。【小题2】“日暮客愁新”中的“新”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鉴赏三、四两句诗的意境。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1)万山:位于湖北襄阳西北十里。(2)北山:指张五隐居之山。(3)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本诗一二句由此变化而来。【小题1】本诗从体裁上分类是属于______诗,作者是唐朝的__________(请填作者名),他的诗大多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称“王孟”。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一、二句的作用。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细品诗中画线句,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谓“情景相生,浑然一体”,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小题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②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③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②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③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小题1】根据诗歌韵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
B.三四句述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透露出世人与自己同样的心情,不同的归途。 |
C.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
D.七八句说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黜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①,况兹怀远公②。
我来限于役③,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注:①尚子,东汉时隐士。②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③于役:有事远行。【小题1】本诗前十句是怎样围绕“湖中望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后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孟襄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襄阳时所作。②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主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小题1】孟浩然与______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
【小题2】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____。
【小题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
B.颔联中的“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