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尾联寓情于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意蕴丰富;整首诗读起来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小题2】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
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 |
【小题2】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他的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东北十里处。【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
B.首联于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
D.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
E.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寄宇文判官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2】人们评价这首诗“平淡之中见真情”,请结合后两联简要阐述。
寄宇文判官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2】人们评价这首诗“平淡之中见真情”,请结合后两联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
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
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孝文曾从容言曰:“道固(李彪字道固)既登龙门,而惠蔚犹沉涓浍【注】,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涓浍:小水流,小河。喻低微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2)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
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
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孝文曾从容言曰:“道固(李彪字道固)既登龙门,而惠蔚犹沉涓浍【注】,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涓浍:小水流,小河。喻低微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
B.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
C.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
D.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
A.“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B.文中“太和初”“(太和)十七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太和”为孝文帝的年号。 |
C.“丧礼”是中国礼仪文化之一,指有关丧事的礼仪。如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 |
D.古文中的“博士”常常指古代官职名,如文中的“中书博士”,也指最高学位,如“四门博士”。 |
A.孙惠蔚很有才学,还善于结交朋友。黄门侍郎张彝,常常与孙惠蔚相处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论政事,大多征询他的意见。 |
B.孙惠蔚对官职大小不在意。虽然长久担任小官,但没有孜孜的渴求,儒士因此把他长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迁作为风尚。 |
C.孙惠蔚很好地解决了孝文帝去世时将袱祭牌位放到庙中的礼仪问题。他特意主动帮助崔光战胜了邢峦、王肃的“礼仪”之争。 |
D.孙惠蔚在典籍校订方面不辞辛苦,做出了贡献。针对典籍新旧混杂、首尾不全等问题,他上书奏请相关校订考证事宜。 |
(1)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2)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释】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
E. 尽管全诗笔力雄健,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还表现出诗人立下战功却不被赏识的怨恨之意。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释】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
B.颔联没有直接写战争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
C.颈联描写了战后的景象,敌人军营空无一人,战争的氛围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那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来表彰其卓越的功勋。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释:
①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②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③客:诗人自指。
④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小题1】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释:
①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②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③客:诗人自指。
④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小题1】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节选自《史通·曲笔》)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史通》作者是唐代史学家________。
【小题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史官应具备的条件。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节选自《史通·曲笔》)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史通》作者是唐代史学家________。
【小题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史官应具备的条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8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小题1】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小题3】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小题1】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
B.与君歌一曲 歌,唱歌 |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①七弦上,静听松风②寒。
古调③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备注:①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②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之凄凉。③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但毕竟已是“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的情致来欣赏了,言下流露出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小题2】有人说,诗人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谪,自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①七弦上,静听松风②寒。
古调③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备注:①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②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之凄凉。③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两句描写音乐的境界,“泠泠”一词写出了琴声的清越, 而“松风寒”则暗示了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让读者进入一种优美但又凄清孤寂的意境。 |
B.后两句,一“古”一“今”,通过对比,可见随着时代变迁,音乐变革,人们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古调虽好,但今人已不弹,实在让人无奈伤感。 |
C.一、二句,诗人本想静静聆听美妙的琴声,无奈寒风吹动松林,这样的喧嚣不但让人无法聆听琴声,心里更泛起了阵阵寒意。 |
D.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古调”的喜爱之情,但遗憾的是,如今却没有人再为他弹奏了。 |
【小题2】有人说,诗人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谪,自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