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公主纳之藏中   纳:收下
B.君可先入白之   白:禀告
C.无名戒吏卒     戒:告诫
D.可踵之而报     踵:亲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尽为盗所将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尉喜,请其方/其人居远未来
C.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吾尝跂而望矣
D.今者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判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擿伏”之能的一组是
①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武则天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吏卒游徼这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苏无名料定这伙人会在清明节后的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的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本文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作出解释,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
(3)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B.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C.德行彰矣   彰:表彰
D.疾学在于尊师 疾:努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未之尝有也
B.而耻学于师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
C.则耻师焉    若此则名号显矣
D.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小题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
E. 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小题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曹,并不就。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从兄言之太武,征为中散,谓顺曰“真卿家千里驹也”。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迁北部尚书。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太武至彭城。宋徐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骏亦使其长史张畅对。孝伯曰:“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今遣赐骆驼及貂裘杂物。”畅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答如流,畅及左右甚相嗟叹。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成推重之。景穆曾启太武,广征俊秀,帝曰:“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其见贵如此。或有言事者,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己善。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成出孝伯。太武宠眷,有亚于浩,亦以宰辅遇之。卒之日,远近哀伤焉。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有李孝伯,于卿远近?”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D.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即堂伯、从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天山东省所在区域,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授予,可世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览群书;担任赵郡太守,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左右很是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的才能。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也不加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卒。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几,卫将军褚裒荐浩,征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浩上疏陈让,并致笺于简文,具自申叙。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阕,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
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师次寿阳,潜诱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杀健,许以关右之任。会苻健杀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阳西奔,浩以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请进屯洛阳,修复园陵,使姚襄为前驱。浩既至许昌,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
竟坐废为庶人。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殷浩传》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B.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C.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D.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年满十八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万几:泛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文中说简文帝“始综万几”是指简文帝开始入朝执掌朝政。
C.服阙:依照古礼,父母去世,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等到守丧期满,除掉丧服,叫做“服阙”,“阙”是“终了”的意思。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在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文中殷浩即是被罢免了官职,成为了“庶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浩精通玄理,连他的叔父殷融也舌战辩论不过他,他对有人做的梦的解说,被当时的人奉为至理名言。
B.等到简文帝执掌朝政,因殷浩有很大的名声,且朝廷内外都信服他,简文帝就援引殷浩做心腹,用以抗衡威势显赫的桓温。
C.殷浩暗中利诱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人,让他们去刺杀苻健。等到他们杀掉苻健的大臣且苻健之侄苻眉从洛阳西逃时,殷浩以为梁安等人刺杀成功。
D.殷浩受到朝廷重用,以平定中原为己任,而最终却打了败仗,被贬为庶人,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忧戚之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
(2)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时,大弦声音如急雨般浊杂粗重,小弦声音如私语般轻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峰、天、松、壁等意象,以极度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来形容山峰的高峻和地势的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叙写昔时种种伤感的事情值得回忆,然而在当时对这些只是惘然一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情景默写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和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李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感充沛,常常用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出壮丽奇谲的境界。后世称他为“诗仙”。
C.杜甫,字子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D.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他的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小题1】首联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教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
俄而尉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
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教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找到并挟持尉相贵。
B.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作乱的嘉州獠时,虽然在山谷中被敌人袭击而大败、但他重整军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人。
C.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信任:他不顾叛贼尉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炀帝出征,炀帝派他巡游江都,炀帝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D.段文振心念国事,看问题有长远眼光。他考虑到突厥启民可汗可能怀有狼子野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祸患,上书建议皇帝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加强边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
(2)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元孝矩,河南洛阳人也。祖修义,父子均,并为魏尚书仆射。孝矩西魏时袭爵始平县公,拜南丰州刺史。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阴谓昆季曰:"昔汉氏有诸吕之变,朱虚、东牟,卒安刘氏。今宇文之心,路人所见,颠而不扶,焉用宗子?盍将图之?"为兄则所遏,孝矩乃止。
②其后周太祖为兄子晋公护娶孝矩妹为妻,情好甚密。及闵帝受禅,护总百揆,孝矩之宠益隆。及护诛,坐徙蜀。数战,征还京师,拜益州总管司马,转司宪大夫。
③高祖重其门地,娶其女为房陵王妃。及高祖为丞相,拜少冢宰,进位柱国,赐爵洵阳郡公。时房陵王镇洛阳,及上受禅,立为皇太子,令孝矩代镇。既而立其女为皇太子妃,亲礼弥厚。俄拜寿州总管,赐孝矩玺书曰:"扬、越氛祲,侵轶边鄙,争桑兴役,不识大猷。以公志存远略,今故镇边服,怀柔以礼,称朕意焉。"时陈将任蛮奴等屡寇江北,复以孝矩领行军总管,屯兵于江上。
④后数载,自以年老,筋力渐衰,不堪军旅,上表乞骸骨。转泾州刺史,高祖下书曰:"知执谦撝,请归初服。恭膺宝命,实赖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陕,何容便请高蹈,独为君子者乎!若以边境务烦,即宜徙节泾郡,养德卧治也。"在州岁馀,卒官,年五十九。谥曰简
(《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注】 ①氛祲jìn :比喻战乱,叛乱。②大猷:治国大道。③谦撝 :谦逊。④委裘:任举贤能。⑤高蹈:超脱。 ⑥卧治:典出《史记.汲郑列传。》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阁不出,岁余,东海大治。”⑦简:指为政清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卒刘氏(_______) (2) 亲礼厚(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及护诛,徙蜀(   )
A.搭乘B.坐落C.定罪D.由于
【小题3】"时陈将任蛮奴等屡江北(   )
A.偷盗B.侵犯C.盗匪D.偷袭
【小题4】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兄则所遏/独君子者乎 !B.孝矩止/度我至军中,公
C.公志存远略/怀柔D.怀柔以礼,称朕意/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5】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
【小题6】结合全文看,元孝矩为官并受到重用的主要因素有:
【小题7】依据第③、第④段划线句写出元孝矩获“简”谥号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