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江雨望花
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 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小题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全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小题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 |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 |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 |
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
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
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
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 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 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 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 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 临歧涕泪沾衣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对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
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
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废,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②唐突:触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
题郑县亭子①
杜甫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②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③。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注释)①乾元元年,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后,宦官专权用事,唐肃宗听信谗言,将触犯圣颜的房琯及其同党相继贬出京城,杜甫也在此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郑县亭子:华州西溪畔有西溪亭,即郑县亭子,杜甫常来此游览。②岳莲:西岳莲花峰。③长春:长春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郑县亭子的位置,并抒发登高望远之豪情,与尾联的“伤神”形成对照。 |
B.颔联和颈联描绘作者登亭所见之景,一为远景,一为近景,远近结合,颇为精妙。 |
C.第四句中的“暗”字形容词用为使动用法,因天晴而柳荫浓密,故曰“暗长春”。 |
D.尾联写作者想要将诗题于青竹之上,但又担心入夜独处于静寂的溪亭而耗神伤心。 |
(甲)《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乙)《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感到奇异。 |
B.不与培为类 类:类似。 |
C.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尽头,边界。 |
D.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箭:箭竹。 |
A.不知日之入 |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C.寻之无所得 | 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
A.《始得西山宴游记》立意与布局都与题目“始得”关系密切,多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 |
B.《小石城山记》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北弃置在偏远的地方。 |
C.选文都通过对景物的描述与议论,将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之情表现出来。 |
D.选文都把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遣的矛盾向造物者询问,故而不免有颓废消极的色彩。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
C.砌下落梅如雪乱,佛了一身还满。(李煜) |
D.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与友人夏十二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尽”“迥”“开”的渺远辽阔之景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
B.颔联“山衔好月来”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这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
C.颈联写在楼上休息、喝酒有如在云间、在天上一样,用自己恍若神仙的感受衬托岳阳楼的高耸。 |
D.本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角度形容岳阳楼之高,自然浑成。 |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
B.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
C.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
D.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
A.古代男子十五岁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
B.从祖兄弟或从父兄弟的儿子称为从子(但不是兄子、弟子)。在唐代,从子也有指代侄子的。 |
C.名士指名望高但又未出仕的人,旧也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后泛指知名人士。 |
D.汉武帝元狩二年时开始设置骠骑将军,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后来各代沿置。 |
A.王羲之长大成才。他幼时并没有显出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曾经与一众文人雅士聚集在山阴县的兰亭,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
C.王羲之书法精湛。他的书法被世人看重,曾经在门生家写字,后来那些字被无意中刮去了,门生懊悔了好几天。 |
D.王羲之为人率性。王述在会稽任职时,逢母丧,王羲之因与王述不合,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
(1)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的地势相当高峻,环境极为清幽。 |
B.“春与青溪长”运用拟人的手法,是说春天也在与溪水比谁悠长,随着溪水的蜿蜒曲折,春色看不尽。 |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少人打扰,门成“闲门”,爱好观山,向山路设门,写了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书堂深藏在柳影之中,可以看出主人一心向学,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