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 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 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
B.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
C.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在辋川隐居时的生活,其状写精细传神,抒情流畅自如,意境恬静优美。 |
B.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
C.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
D.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
诗歌鉴赏
立 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 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 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 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整首诗语言清新平和,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小题2】“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立 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 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 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 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
B.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它乡,漂泊无依”的悲苦处境。 |
【小题2】“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恩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
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
C.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
E.“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盘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您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国所欲。
幸此息营营,嘯歌静炎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时期。②燠(yu):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您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国所欲。
幸此息营营,嘯歌静炎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时期。②燠(yu):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沿着曲折的溪岸而行。 |
B.额联将“寻愚溪”途中所见的最物描写与诗人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饶有情趣。 |
C.颈联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矛盾的心情:在追求功名与忍受寂寞之间挣扎。 |
D.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言志,展现了诗人被贬永州时期的内心世界。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田①马上闻莺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②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小题1】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小题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白田①马上闻莺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②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小题1】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小题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
B.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
C.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
D.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
王 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和常见的送别诗题材相类,整体表达的是对落第好友的送别之情。
【小题2】本诗写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
王 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
B.诗中的“同心”即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与知心好友将要分别的不舍。 |
C.“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把自家的木门扣开。 |
D.作者认为,好友的落第只是偶然失败,劝慰他切不要感伤于知音的稀少。 |
【小题2】本诗写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后面的问题。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 抱:依顺 |
B.宫车过也 过:拜访 |
C.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A.盘盘焉,囷囷焉 而望幸焉 |
B.千万人之心也 用之如泥沙 |
C.多于周身之帛缕 其势弱于秦 |
D.不敢言而敢怒 战败而亡 |
A.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开头12字不仅气魄宏大,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写出了秦始皇统一以后的纵心溢志,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 |
B.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
C.《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抑一扬,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
D.《阿房宫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前半部分铺排描写宫室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为后半部分的议论张本,意在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
D.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
C.其势弱于秦 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而弱肉者 |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