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⑵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
D.贞累启固辞 固:坚决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
⑴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⑵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鱼潭
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①。
注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简要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观鱼潭
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①。
注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碧”“清”写潭水之碧绿清澈,“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 |
B.颔联写鱼跃水面漾起圈圈波纹的动景,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
C.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自由和意欲摆脱利禄羁绊的高洁志趣。 |
D.诗人从白天、日暮、夜晚的不同角度写鱼潭的景色,富于变化. |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②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③,邑有流亡④愧俸钱⑤。
闻道欲来相问讯⑥,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④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⑤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⑥问讯:探望。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寄李儋元锡①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②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③,邑有流亡④愧俸钱⑤。
闻道欲来相问讯⑥,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④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⑤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⑥问讯:探望。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 |
B.“花开又一年”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
C.韦诗叙述了友人对自己的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
D.韦诗为近体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
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湛,字处冲,司徒浑之弟也。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既而辞去,湛送至门。
济有从马绝难乘,济问湛曰:“叔颇好骑不?”湛曰:“亦好之。”因骑此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骑者无以过之。又济所乘马,甚爱之,湛曰:“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见督邮马当胜,但刍秣不至耳。”济试养之,而与己马等。湛又曰:“此马任重方知之,平路无以别也。”于是当蚁封内试之,济马果踬,而督邮马如常。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湛少仕历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卒,年四十七。子承嗣。
(选自《晋书》卷七十五)
(注)①隤(tuí)然,柔顺随和的样子。②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③山涛、魏舒:均为西晋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
(2)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
王湛,字处冲,司徒浑之弟也。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既而辞去,湛送至门。
济有从马绝难乘,济问湛曰:“叔颇好骑不?”湛曰:“亦好之。”因骑此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骑者无以过之。又济所乘马,甚爱之,湛曰:“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见督邮马当胜,但刍秣不至耳。”济试养之,而与己马等。湛又曰:“此马任重方知之,平路无以别也。”于是当蚁封内试之,济马果踬,而督邮马如常。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湛少仕历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卒,年四十七。子承嗣。
(选自《晋书》卷七十五)
(注)①隤(tuí)然,柔顺随和的样子。②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③山涛、魏舒:均为西晋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
B.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来 |
C.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
D.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
A.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取的,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父母逝世后,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要守孝三年,期满脱下孝服。 |
C.尚书郎,官名,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入台第二年即为尚书郎。 |
D.出,京官外调之意,属于官职变化的专用词。与“出”相对的“入”,则是指地方官到京城任职 |
A.最初,王济瞧不起王湛这个叔叔,吃饭时不把佳肴放到王湛面前,而王湛从容地面对。 |
B.才气高超豪迈的王济对王湛产生了恭敬之情,源于叔叔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 |
C.王济感叹自己三十来年不知道家中有叔叔这样的名士,愧疚之余,送走了王湛。 |
D.王湛其实并不痴傻,他善于相马又是一名骑马高手,而且对深奥的《周易》很有研究。 |
(1)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
(2)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别有深情一万重”是说筝声传达的感情丰富,让人感受到乐声的美妙和弹筝女技艺的高超。
【小题2】(小题2)本诗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以明月夜中,乐伎弹琴写起,“紫袖红弦”暗示出弹筝者的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
B.首句以“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若“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浔阳江头的那个月明之夜。 |
C.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是说弹奏者夜间独处,无人欣赏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
D.《夜筝》中的弹筝人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只是“暗低容”。这三个字是完全陶醉于音乐之中的意思,能使人想象无穷,她应该不像琵琶女那样有一本心酸史,而是个沉醉于音乐的快乐的乐伎。 |
【小题2】(小题2)本诗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释]: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释]: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玄都观(其一)
徐氏
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
步粘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题为“玄都观”,却无一句直写其观,皆是对观之环境的描绘,然而观之神韵毕现,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小题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山势的高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玄都观(其一)
徐氏
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
步粘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中国古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
B.诗中“绿嶂”“翠峰”,描绘山的颜色;“流溪”“瀑布”呈现水的姿态。有山有水,凸显玄都观景色宜人。 |
C.第四句中的“翦”通“剪”,生动地写出山上的树木排列非常整齐,仿佛用剪刀剪过一般,赏心悦目。 |
D.颈联的“苔藓”意象暗示玄都观人迹罕至,“烟罗”意象更渲染出昏暗凄迷的气氛,使得诗歌的情感陡转直下。 |
【小题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山势的高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 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①河湟: 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 唐代宗时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 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④东市:这里指刑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两例分析。
河 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①河湟: 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 唐代宗时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 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④东市:这里指刑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借箸”,用张良的故事,暗含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 |
B.二、四句相承,以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意。 |
C.“虽”和“尽”两个虚词,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
D.最后一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但加强讽刺力量,还使全诗显得余味无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组是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瑕:缺点 |
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 |
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 |
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 |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 |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