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月夜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该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原诗是一首七律诗,诗人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到湖北江陵。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身处帝都长安节日之夜“喧喧车骑”的热闹场景,诗人却“无心逐胜游”,暗含着诗人对大唐现实的忧虑。
B.第一首诗的“羁病”交代了诗人病中滞留长安的境况,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则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
C.第一首诗题目中的“月夜”交代了诗人产生愁绪的环境,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对月”则是引起诗人“忆”友的缘由。
D.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两首诗中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完全相同的。
E.白居易在这两篇诗作中借月营造意境,抒发感情,他的《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也有类似作用。
【小题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各自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白,但是因为是承接上句而来,应接自然,并无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相对应。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构成一幅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经是人生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了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感人,情真意切。
【小题2】诗歌尾联中的“泪”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二首(其一)
[唐]韦应物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
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
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颔联写诗人深夜独居,听到窗外秋雨滴落,难以入睡的情景。其中“寒”字,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B.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微风时动牖”是动景,“残灯尚留壁”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意境。
C.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本诗中“庭树”“阴虫”“寒雨”“微风”“残灯”等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意象。
D.尾联叙写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本就满腹惆怅,又偏偏碰上寂冷、悲切的秋夜,一“偏”字更增添了诗人的无奈、哀怨。
E. 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如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描绘了冷秋夜景图,语言委婉、哀切。
【小题2】首联中叠词的运用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题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小题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通“祈”,求。
B.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俨:庄重。
C.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仿效。
D.用与舍属诸人     舍:不用。
【小题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B.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C.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其观于人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⑵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⑶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小题4】对于著书立说(立言)韩愈提出了哪些观点?请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题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隐者形象?
【小题2】抄写这首诗,并说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荆薪:柴草。③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借指道家清苦的修炼生活。
【小题1】第一句中的“冷”字有什么妙处?
【小题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间接抒情手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①不忿:不怨,不恼恨;不服气,不平。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关题目。
渔父(其一)
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垂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注】①张志和,唐朝诗人,初受唐肃宗重视,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隐居江湖。②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刘邦曾欲废掉太子刘盈,吕后用张良策,请四皓出山,改变了刘邦的初衷。
(1)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尾联诗人用“四皓”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