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图形的性质
-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SSS
- SAS
- 尺规作图——作角
- 尺规作图——作三角形
- HL
- 全等的判定综合
- 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问题
-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 线段垂直平分线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60°,∠ADC=90°,∠BCD=150°,点E是AB边上一点,DE⊥AB,EC⊥BC.

(1)试判断△D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BC=3,BE=6.求AB和AD的长.

(1)试判断△D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BC=3,BE=6.求AB和AD的长.
如图,已知△ABC ,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部作等边三角形ABD和等边三角形ACE联结DC 、BE 试说明DC=BE的理由.

如图,把长方形纸片
纸沿对角线折叠,设重叠部分为△
,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
B.折叠后∠ABE和∠CBD一定相等 |
C.折叠后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D.△EBA和△EDC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
已知等边△ABC和等边△DBE,点D始终在射线AC上运动.

(1)如图1,当点D在AC边上时,连接CE,求证:AD=CE;
(2)如图2,当点D不在AC边上而在AC边的延长线上时,连接CE,(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D不在AC边上而在AC边的延长线上时,如果以BD为斜边作Rt△BDE,且∠BDE=30°,连接CE并延长,与AB的延长线交于F点,求证:AD=BF.

(1)如图1,当点D在AC边上时,连接CE,求证:AD=CE;
(2)如图2,当点D不在AC边上而在AC边的延长线上时,连接CE,(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D不在AC边上而在AC边的延长线上时,如果以BD为斜边作Rt△BDE,且∠BDE=30°,连接CE并延长,与AB的延长线交于F点,求证:AD=BF.
如图,在△ABC中,∠ABC=60°,∠BAC=75°,AD,CF分别是BC、AB边上的高且相交于点P,∠ABC的平分线BE分别交AD、CF于M、N.以下四个结论:①△PMN等边三角形;②除了△PMN外,还有4个等腰三角形;③△ABD≌△CPD;④当DM=2时,则DC=6.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是射线AB、射线CB上的动点,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AB移动,点E从点B出发沿BG移动,点D、点E同时出发并且运动速度相同.连接CD、DE.
(1)如图①,当点D移动到线段AB的中点时,求证:DE=DC.
(2)如图②,当点D在线段AB上移动但不是中点时,试探索DE与D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③,当点D移动到线段AB的延长线上,并且ED⊥DC时,求∠DEC度数.
(1)如图①,当点D移动到线段AB的中点时,求证:DE=DC.
(2)如图②,当点D在线段AB上移动但不是中点时,试探索DE与D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③,当点D移动到线段AB的延长线上,并且ED⊥DC时,求∠DEC度数.

如图,∠DAB=∠CAE,AD=AB,AC=AE.

(1)求证△ABE≌△ADC;
(2)设BE与CD交于点O,∠DAB=30°,求∠BOC的度数.

(1)求证△ABE≌△ADC;
(2)设BE与CD交于点O,∠DAB=30°,求∠BOC的度数.